143篇文章
18192人浏览
孩子口臭可能是由口腔卫生、蛀牙、消化不良、呼吸道感染、系统性疾病等多种原因导致的,可通过改善口腔卫生、调整饮食、治疗龋齿、药物治疗、就医咨询等方法进行解决。
一、原因:
1、口腔卫生:牙齿清洁不当,食物残渣在牙齿表面和牙缝中滞留,这些残渣会成为细菌繁殖的温床,从而引发口臭。
2、蛀牙:蛀牙会逐渐恶化,导致牙齿组织破坏,释放出细菌和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会进一步腐蚀牙齿,释放出恶臭气体,造成口臭。
3、消化不良:如果饮食不当,可能会导致消化不良。消化系统的不适会在体内产生异味,这些异味会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从而引起口臭。
4、呼吸道感染:鼻窦炎、扁桃体炎等呼吸道感染会刺激呼吸系统,导致口臭。感染引起的炎症会分泌物增多,这些分泌物可能会通过口腔排出,产生异味。
5、系统性疾病:某些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肝病等,可能会影响身体的代谢过程,导致口臭。
二、解决方法:
1、改善口腔卫生: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每天至少刷牙两次,并使用牙线清理牙缝。此外,定期到牙科诊所接受专业检查和清洁,以确保口腔健康。
2、调整饮食:饮食应均衡,减少油腻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比例,这有助于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减少因消化不良引起的口臭。
3、治疗龋齿:定期带孩子去牙科进行口腔检查,一旦发现龋齿应及时治疗,避免病情恶化。可以进行补牙、根管治疗或安装牙冠等治疗措施。
4、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或其他药物,比如阿莫西林分散片、克拉霉素片、甲硝唑片等,减轻炎症,从而减少口臭。
5、就医咨询:如果口臭原因不明,应及时就医,进行更深入的检查,如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排查潜在的系统性疾病。
孩子口臭,家长应定期带孩子进行口腔检查,以预防龋齿和其他口腔问题。此外,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和适量的运动。
导致十四岁男孩睡觉流口水的原因有很多,如口腔疾病、过度用脑、脾胃虚弱、习惯性张嘴睡觉、睡姿不正确、鼻炎及鼻息肉、腺样体肥大等。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是什么原因造成睡觉流口水的现象。
1、口腔疾病:出现牙周炎、牙龈肿痛等口腔炎症疾病时,会引起牙齿疼痛,从而分泌大量唾液,出现睡觉流口水。可以使用甲硝唑或红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带孩子到正规牙科医院进行根管治疗。当口腔炎症经过治疗消退后,流口水的现象通常也会随之消失。
2、过度用脑:用脑过度或特别劳累时,会使体内的交感神经产生兴奋的情况,给大脑传送错误的信号,可能会引起流口水。平时注意休息,不要熬夜或过度劳累。可以给孩子吃一些坚果,补充人体及大脑所需的营养,如核桃、松子、杏仁、腰果、花生、榛子、开心果等,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口服安神补脑液、脑心舒口服液等。
3、脾胃虚弱:脾胃虚弱的人脾胃功能减弱,睡觉时就会张开嘴巴,造成口水流出。可以使用醒脾开胃颗粒或神曲消食口服液等调理脾胃。此外,平时也可以多吃山药、莲子、芡实、白扁豆等食物,这些食物有利湿、健脾益胃的作用。生活中要保持饮食规律,不要暴饮暴食,忌辛辣生冷寒凉的食物。
4、习惯性张嘴睡觉:有些人本来就有爱张嘴睡觉的习惯,当人体晚上睡着时,大脑处于休息期,无法及时发出吞咽信号,导致吞咽功能下降,口腔分泌的出来的口水没有及时吞咽,就可能会出现晚上睡觉流口水的现象。建议睡觉时可以尝试改变睡觉姿势,如仰卧睡改为侧卧睡,这样可能会缓解睡觉流口水的现象。
5、睡姿不正确:睡觉时喜欢趴着睡或侧着睡,也会容易引起流口水的现象。睡觉时应调整睡姿,保持正确的睡姿,一般能改善睡觉流口水的症状。
6、鼻炎及鼻息肉:鼻炎及鼻息肉一般会导致鼻腔堵塞,也会出现张嘴睡觉的情况。建议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在鼻腔内喷生理盐水或糠酸莫米松喷雾剂清洗鼻腔,缓解炎症症状,同时可以服用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等药物,缓解炎症症状,改善鼻塞症状,有利于缓解张嘴睡觉的情况。如果症状严重则可以选择手术治疗。
7、腺样体肥大:腺样体肥大可以使呼吸道变得狭窄,导致出现张嘴睡觉的情况。建议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采用雾化方法治疗,也可以采用手术切除的方法治疗。
平时注意休息,尽量不要熬夜。饮食上要多给孩子补充营养,还要注意口腔卫生。如果有必要,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查明病因后,在根据相应的症状调整或治疗。
牙疼,这是现代很多人都遇到过的问题,并且牙疼已经成为了高发趋势的病种。那么,牙疼是怎么回事呢?很多人会简单的认为,口腔清洁工作未做到位是引起牙疼的原因。而专家提示,牙疼很有可能是一种病。下面具体来了解。
其实,牙痛不仅是由于清洁不良引起,还有可能因为牙髓炎、牙齿过敏等症状引起。提前明确自己的牙痛原因,才能更好地做好应对工作。
一、牙髓炎
多由牙齿龋坏发展而来。由于牙髓处于硬组织包围之中,有了炎症后,牙髓充血、渗出,压力明显增高,又无处扩散,因而患牙出现一阵阵剧烈难忍的疼痛,晚上平卧时更痛得厉害,常常导致彻夜难眠。进冷热食物可使疼痛加剧。牙髓炎疼痛常常放散到其它部位,病人有时不能指明哪个牙齿痛,需要医生借助各种手段才能准确定位。
应对方法:急性期的治疗原则是迅速止痛,方法是在局部麻醉下,开放髓腔,引流减压,疼痛可立即缓解。由于牙髓腔的特殊解剖结构,牙髓炎一般是不可逆的,待症状明显减轻后,应彻底进行根管治疗。对于损坏范围过大,无保留价值的患牙,应尽早拔除。
二、牙本质过敏症
即俗称“倒牙”。由于牙齿过度磨耗或者龋坏等原因,牙齿最外层坚硬的牙釉质被破坏,内层敏感的牙本质外露,当用冷水漱口或进食冷、热、酸、甜等食物时,就会因牙髓神经受到刺激而产生难受的酸痛感。久而久之,则会出现牙髓充血,并进而发展为牙髓炎、牙髓坏死、根尖周炎等病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应对方法:对牙本质过敏症应进行积极的治疗。可采用专用药物或激光进行脱敏。如果牙齿有龋坏或其他缺损,还需及时加以修补。如果缺损范围较大,修补效果不佳,则可采用全冠进行保护。如果所有这些方法都无法解决问题,最后可将部分或全部牙髓失活,进行根管治疗。
怀孕之后,为了更好的了解孕妇和宝宝的健康,孕期检查非常必要。到了妇产口,取尿样、称体重、量腹围、测宫高、听胎心、数胎动……等等,这些例行检查一个都不能少。唯独口腔检查让很多孕妇犯嘀咕,生孩子跟口腔有什么关系呢,很多孕妇都不把口腔当成孕检的重要项目。那么孕妇例行检查里为何包含口腔检查呢?
无论是否有既往口腔疾病史,孕妇特别容易在怀孕期遭遇口腔问题。孕早期查口腔健康只能力争亡羊补牢,在怀孕前就解决口腔问题才是未雨绸缪。口腔卫生状况与妊娠的紧密联系应引起孕妇及其家人的足够重视。
女性在怀孕后,体内的雌性激素,尤其是黄体酮水平上升,会使牙龈中血管增生,血管的通透性增强,容易诱发牙龈炎,称作妊娠性龈炎。而在孕前就患有牙龈炎或牙周炎的女性,怀孕后炎症会更加严重,牙龈会出现增生、肿胀,出血显著,个别的牙龈还会增生至肿瘤状,称为妊娠性龈瘤,极容易出血,严重时还会妨碍进食。如果是中度、重度的牙周炎,孕妇分娩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所以,怀孕前应该进行牙龈炎和牙周炎的检查和系统治疗,在怀孕期间也要注意口腔卫生保健,减少因软垢、食物残渣的堆积对牙龈的刺激。
许多人的口腔环境都可能存在一些自身没有察觉的病变,由于这些病变平时症状不明显而容易受到忽视,然而一旦在怀孕期间这些疾病加重,由于妊娠的特殊性,很多治疗措施在此期间无法完善,会给孕妇带来很大的痛苦。譬如针对牙髓、根尖周组织感染的病例,常规选择根管治疗,需要X线摄片辅助,而严重的炎症需要药物抗炎治疗,射线和抗生素药物的应用都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同时有研究表明,孕妇口腔中的致龋菌可通过垂直传播感染胎儿,患有龋病的孕妇,出生的宝宝日后患龋的概率也较大。因此在怀孕前就应该检查治疗原有的龋病及其他牙体牙髓疾病。又如怀孕期间感染智齿冠周炎,倘若用药不慎会影响胎儿健康,用药不及时炎症可能进一步扩散。如果在怀孕前已有阻生智齿,尤其是有冠周炎病史的智齿,最好能及时拔除,以绝后患。
孕妇口腔问题关系着宝宝的健康,在孕期检查项目中千万不要忽视。建议有怀孕计划的女性孕前要重视口腔检查这一环节,在口腔科医生的指导下,消除口腔健康隐患,学会良好的口腔卫生维护方法,对自己和宝宝的健康意义深远。
根管治疗是治疗牙齿的重要手段,牙齿不好就要治疗,但有的人做了根管治疗后疼痛虽有所改善,但还是会时不时的隐隐作痛,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科主任陈伟良教授表示,经过仔细检查后,发现患者的牙齿根管有变异,上次根管治疗时遗漏了一个根管,因此才会疼痛。
陈伟良教授解释,所谓“根管治疗”,俗称抽神经或度牙根,就是将有病变的牙齿髓腔打开,用各种治疗器械清除牙齿髓腔和根管内发炎或坏死的牙髓组织,将髓腔和根管消毒后,用牙胶等材料把抽除牙神经的根管严密封填起来,避免牙齿根管的再感染的治疗手段。可以说,根管治疗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有效方法。
即使如此,根管治疗仍会因根管遗漏,根管钙化等原因,使根管治疗时根管清理不彻底,根管内仍残留有活力的牙髓或病原微生物,导致根管治疗失败。而根管内异物堵塞,或根管内折断器械也是导致根管治疗无法完善治疗的原因之一。陈伟良表示,有效取出根管内堵塞的异物或折断器械,可提高根管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往碰到这些病例,医生往往束手无策,就算尝试取出异物或折断器械也容易发生其他并发症。但现在在治疗中配合根管显微镜,可以充分暴露折断器械,可微创、安全地取出大部分折断器械,从而完善患牙的根管治疗。”
根管治疗为什么需要使用显微镜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科医生庄沛林介绍,人的牙根是被牙槽骨所包绕的,在传统的根管治疗过程中医生几乎不能看见根管内结构,仅仅凭借X线片可稍稍了解牙根和根管的情况,医生只能凭手感进行判断和治疗。但如果能放大髓腔和根管结构的影像,使医生能够看清楚髓腔和根管内部的结构,精细操作,则可以明显提高了根管治疗的质量。所以,根管显微镜可以说是“细节决定成败”的关键。
庄沛林表明,临床上有些根管存在变异,或钙化,或位置隐匿,或根管细小,导致肉眼难以察觉。比如一些做过牙髓塑化治疗的失败病例,由于髓腔和根管内存在较多红褐色或深褐色的塑化剂,增加了根管口定位的难度。又或者是根管壁穿孔的患牙,以往使用外科方法修补或直接拔除。但通过根管显微镜的良好照明好局部放大,使医生可以清晰地辨别和定位,无疑增加治疗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