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篇文章
19758人浏览
干扰素一般可以起到抗病毒、免疫调节、抗肿瘤、抗菌等功效与作用,但是该药物也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在用药时需要慎重。
1、抗病毒作用: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类药物,能够抵抗病毒的侵袭。通过与靶细胞表面干扰素受体结合,诱导靶细胞内多种抗病毒蛋白的产生,阻止病毒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病毒核酸的复制、转录,从而有效抵抗病毒的感染。干扰素在治疗各种病毒感染性疾病方面有着很好的疗效,如疱疹性角膜炎、带状疱疹、慢性乙型肝炎等。
2、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具有多重免疫调节功能,可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增强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毒性等,促进和维护机体的免疫监视、免疫防护和免疫自稳功能。干扰素可以用于治疗多种免疫系统疾病,如白塞病、硬皮病、血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抗肿瘤作用:干扰素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尤其明显。其抑制细胞分裂的活性比正常细胞要高500~1000倍,因此具有很好的抗肿瘤作用。
干扰素可用于肿瘤的治疗,如成骨肉瘤、乳腺癌、多发性骨髓瘤、肺癌、肝癌等,对多种原因引起的白血病也有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4、抗菌作用:当身体受到细菌感染时,干扰素能够下调转铁蛋白受体,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同时,它还能增强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能力,帮助身体抵抗细菌感染。
5、副作用与注意事项:虽然干扰素具有多种作用与功效,但也可能产生一些副作用。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发热、疲乏、肌痛、头痛等流感样症状,以及轻度的骨髓抑制等。
在使用干扰素时,必须严格遵医嘱用药,并定期到医院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干扰素在抗病毒、免疫调节、抗肿瘤和抗菌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作用与功效,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反应调节剂。
尿蛋白阳性是指尿中蛋白质定性试验阳性,即尿液中检测到的蛋白质含量超过了正常范围。这一现象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其含义及可能的原因有生理性因素、病理因性因素等。
1、生理性因素
剧烈运动、寒冷、精神紧张、发热、交感神经兴奋和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都可能导致暂时性的蛋白尿,即尿蛋白阳性。这些情况下,当去除诱因后,蛋白尿的情况可自行好转。
2、病理性因素
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等,这些疾病会损伤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导致蛋白质从尿液中漏出。
其他系统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也可能对肾脏造成损害,引起尿蛋白阳性。
尿路感染、肾小管性酸中毒、多发性骨髓瘤等,也可能导致尿蛋白阳性。
总之,尿蛋白阳性意味着在尿常规检查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中,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超过了正常范围。正常人尿中有微量蛋白,正常范围内定性为阴性,记为(-)。尿中蛋白质含量多达0.15g/24h以上时,称蛋白尿,尿常规定性可出现阳性。对于尿蛋白阳性的患者,建议进一步行尿蛋白定量试验,以明确蛋白尿的严重程度。如果超过150mg/24h,则考虑有蛋白尿。治疗方面,根据病因的不同,可能包括生活方式干预、饮食疗法,如低脂、高纤维饮食,限制蛋白质摄入、中药调理、抗高血压药物、利尿剂等多种方法。
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时间内沉淀到管底的毫米数,通常用来反映身体内炎症反应的程度。可能由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肾脏疾病、血液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导致血沉升高,如有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治疗。
1、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可能会导致轻度的炎症反应,从而引起血沉升高。这些疾病通常需要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来控制。可遵循医嘱使用美沙拉秦缓释胶囊、泼尼松片剂和硫唑嘌呤片剂等药物治疗。
2、内分泌疾病: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糖尿病,可能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和炎症状态,进而影响血沉水平。这些疾病通常需要长期的管理和治疗。可遵循医嘱使用甲巯咪唑片剂、格列本脲片剂和胰岛素注射液等药物治疗。
3、肾脏疾病: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可能会导致血沉升高,这是因为肾脏疾病可能引起身体的炎症反应和代谢变化。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可能的生活方式改变。可遵循医嘱使用洛汀新片剂、泼尼松片剂和环磷酰胺片剂等药物治疗。
4、血液疾病:血液疾病如贫血、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和白血病,这些疾病可能会引起血沉升高,因为直接影响血液成分和功能。治疗可能包括药物治疗、输血、化疗或放疗。可遵循医嘱使用硫酸亚铁片剂、叶酸片剂、维生素B12注射液、环磷酰胺片剂和甲氨蝶呤片剂等药物治疗。
5、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心包炎和动脉粥样硬化,这些疾病可能导致血沉升高,因为与血液循环和心脏功能密切相关。这些疾病可能需要紧急医疗干预,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或介入性心脏手术。可遵循医嘱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剂、阿托伐他汀钙片剂等药物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维持健康,应注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和减少压力。此外,避免过度饮酒、吸烟和咖啡因摄入,保持适当体重,定期体检,及时就医,遵循医生建议,以保持内分泌平衡和生殖健康。
骨穿,全称骨髓穿刺术,是一种常用的医疗诊断技术,主要用于检查和分析骨髓中的细胞、原虫和细菌等,从而协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检查目的:骨穿检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获取骨髓样本,观察和分析其中的细胞形态、数量以及可能的异常变化,从而协助医生诊断血液系统疾病、骨髓增生异常、骨髓纤维化等。
同时,骨穿还可以用于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通过骨髓培养、骨髓涂片、找寄生虫等相关检查,帮助医生确定病因。
2、检查范围:骨穿检查广泛适用于各种血液病的诊断,如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血液疾病,以及骨髓衰竭、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非恶性血液病。此外,对于白细胞减少、贫血、脾功能亢进、骨质破坏、心包粘连、月经周期混乱、结缔组织疾病以及寄生虫病等疾病的诊断,骨穿检查也具有重要价值。
3、检查步骤:骨穿检查通常包括选择穿刺部位(如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胸骨柄和腰椎棘突等)、消毒麻醉、穿刺、抽针等步骤。
操作过程中,医生会在局部麻醉下,使用特定的穿刺针穿透骨皮质,抽取少量的骨髓液进行化验分析。
4、注意事项:在进行骨穿检查前,需要进行凝血功能等检查,确保患者适合进行手术。
在穿刺过程中,医生会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感染。穿刺结束后,患者需要注意休息和护理伤口,避免剧烈运动和感染。
5、检查结果解读:骨穿检查的结果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医生会根据骨髓中的细胞形态、数量以及可能的异常变化,给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骨穿检查是一种重要的医疗诊断技术,通过获取和分析骨髓样本中的细胞、原虫和细菌等,为医生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该检查广泛适用于各种血液病、骨髓增生异常、骨髓纤维化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在进行骨穿检查时,患者需要注意配合医生进行各项检查和护理,以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骨头疼痛是指全身或者某一个部位的骨骼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局部疼痛,长期不良生活姿势、骨骼退行性病变、原发性全身性疾病、先天性疾病、外伤和骨折等。建议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必要时到医院骨科就诊,寻求医生帮助。
1、长期不良生活姿势:长期保持不良的生活姿势,如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久坐不动等,都可能对骨骼造成压力,导致骨头疼痛。
2、骨骼退行性病变:骨性关节炎、骨关节病、骨质增生等是常见的退行性病变,尤其在老年人、绝经期妇女、酗酒者及长期服用激素的患者中更为常见。这些病变可能导致关节僵硬、疼痛,并影响日常生活。
3、原发性全身性疾病: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疾病,会导致骨骼变薄、脆弱,从而引发疼痛。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也可能导致骨头疼痛。
4、先天性疾病:某些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可能导致骨头结构的异常,进而引发疼痛。
5、外伤和骨折:暴力外伤可能导致骨折、骨裂等,骨折断端周围小神经损伤会引起明显疼痛感。陈旧性骨折的畸形愈合、长时间受力的疲劳性骨折等也可能引发骨头疼痛。
其他疾病因素,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骨髓炎等,骨癌、骨肿瘤、淋巴瘤等,也可能导致骨头疼痛。如果骨头疼痛持续不减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以便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