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口服中药里面放明矾起什么作用

明矾又称白矾、钾矾、钾铝矾、钾明矾、十二水硫酸铝钾。是含有结晶水的硫酸钾和硫酸铝的复盐。明矾性味酸涩,寒,有毒。故有抗菌作用、收敛作用等。明矾又名白矾,性寒味酸涩,归肺,肝,脾,胃,大肠经,具有较强的收敛作用。中医主要用于止血止泻,解毒杀虫,治疗高脂血症,胃、十二指肠溃疡,肺结核咯血,流行性腮腺炎,治疗鞘膜积液,宫颈糜烂等。内服可祛风热痰涎:用于癫痫,常配郁金名白金丸。直接水煎

{0}

2,中药怎么熬啊

煎前浸泡: 首次煎煮(一煎)一般药物浸泡3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的主的药物可浸泡一小时;再次煎煮(二煎)时,不用再浸泡。一煎加水量超过药物2-5厘米,二煎加水液面淹没药物即可。 中药也分先煎药和后煎药(听药师嘱咐),一般煎药煮开后,小火在煎20多分钟就行了.... 煎药器具以砂锅为好~现在都有煎药机了,医院一般都代煎中药的,我每天没事了就熬药! 如果你真想熬药我告诉你:要分很多种类,时间因药而定,首先是水的选择现在的自来水普遍不好,最好是山泉水,如果没有就用纯洁水。而且水要没药,根据药的不同而选择放水的多少,一般情况是干的中药比例是中药重量的二分之一加你要熬出的药量。其次就是器皿的选择,要用沙壶,如果真没有搪瓷的也可以,不可用铁铝的。其三就是看你要熬的是什么药,一般根茎种子类的要熬的时间长一些,比如滋补药物要适当的长,如果叶草类的时间短些,比较解表药物,还有些药是需要先煎,有些需要后下的。还有些名贵的药材如人参一般不和药物一起煎熬的,都是另外炖的,不过一般药物都是开锅后再煎半小时,第二次就可以时间短些了。最后就是火候的掌握了,记住要大火烧开,小火慢炖,小火到什么程度,就是微开,水在沸腾和不沸腾直接,尽量减少挥发。在煎熬的过程中一点要注意不要糊锅,经常搅拌。所要注意的就这些了。不过我觉得还是让医院代煎,这样你就省时间而且效果还好!一、选好药锅 据说,三国时候,有一个庸医叫陆矜,因久混江湖,识得一些医家的验方。随即到处行医卖药。有一年,他来到许昌,听说曹操患偏头疼,正到处查访名医。陆矜一听,认为这是天赐给他巴结权贵,升官发财的良机,便决定邀功献技。他兼程赶到军营,许下“包治”的诺言。粗略切脉后他便开出处方,取来一铜器为曹操熬药。药熬好后,他亲自捧给曹操,不料曹操服药后病情反而更加严重。这时,随军医生告诉曹操:“铜器熬药乃医家大忌”。曹操听罢,连呼:“庸医害我也!”盛怒之下,让士兵椎出陆矜斩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选择好熬药工具是熬药的首要环节。熬药最好选用砂锅或搪瓷锅。目前一些人选用铝锅,严格说来亦不符合标准。不宜使用铁锅熬药。中草药中含有一种叫鞣酸的化学物质,它碰上铁和其它贵重金属会生成不溶于水的鞣酸铁或其他鞣酸盐。它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另一方面,草药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生物碱因得不到鞣酸而不能溶解于水,降低药效。 此外,熬药用锅必须清洁,每次熬药完毕最好立即去渣洗净。锅内若残存一些药渣,将会影响再次熬药的效果。 二、注意加水量 熬一剂药,应掌握好用水量。太多,则无端地延长药物熬时间,使一些不宜久熬的药物失效,况且药汁太多,病员也不能都喝下;大少则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熬出,且易熬干。 熬药前先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一般熬药时水面以高出药面1~2横指为宜。当然,用水的多寡也应根据药物种类来确定。一般属于滋补一类的药物熬头汁需水约300毫升,二汁约300毫升;解表药,头汁约300毫升,二汁约100毫升:一般药,头汁约200毫升,二汁约200毫升。 还应当根据各位医师处方中的用药量(即药味的多少)来确定。有时医生开出某些预防流感或流脑、以及治肝炎及癌症的处方,用大剂量、超常配伍,一剂药多达二十味以上;再如考虑到一些药物吸水性强、体积大的特点。常可选下列加水法:①熬药代水法。将一剂药中剂量大的草药另行熬,弃渣取汤,然后用其汁熬其他药。②分熬合汁法。将需水量大与需水量小的药物分熬,各滤其汁,再混合熬浓缩。③多汁浓缩法。将药合在一起熬,熬上二、三次,将每次熬取的300毫升左右的药汁滤掉杂质混合在一起续熬,浓缩至400毫升左右服用。前二种方法适宜于一个处方中只有少数几味大剂量药的情况,后一种方法则适用于普遍都是大剂量药物的方剂。 熬药时,不宜频频加水,这不利于药物的分解。若药物吸水膨胀,水被吸尽,可酌情加点开水。熬需水量较大的草药,最好事先有准备地多加一些水。 三、掌握火候 古人对熬药火候,有近乎于苛刻的要求。北宋自然科学家沈括曾说:“药有可以久煮,有不可以久煮者,有宜急火,有宜温火者。此煮炼之节也。”若用火过急,会使汤液沸腾外溢,造成浪费;另外,药汁也会很快熬干,药效不能充分熬取出来,且容易熬干。小火熬煮则费工费时。常采取急火熬沸,慢火熬至液成的办法。一般感冒药不宜久熬,多以急火熬取;滋补药则宜小火久熬慢煨。中医外科炼制丹药,尤其强调掌握好武火(急火、大火),文火(慢火、小火)。 四、注意时间 药物有可以久煮的,有不可以久煮的;有久煮方能熬出药效的,也有久煮反而降低药效的。因此,把握好药物的熬时间亦极为重要,它们常根据药物的质地和功用来确定。 1.滋补类药物:俗称“补药”。这类药物多系植物根茎、果实;动物的甲、角、壳等,质地坚硬厚实,难于溶解,熬药前常须捣碎,并适当延长熬药时间。一般头汁煮沸后,文火熬半小时至一小时;二汁煮沸后再熬半小时左右。个别的须焖煮数小时以上。 2.解表发汗类药物:俗称“清热解毒药”。这类药物多系植物全草或花、叶,其质地轻扬,气味辛香,富含挥发油,熬太久则易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挥发逸去,降低药效。一般急火煮沸,再熬5—10分钟即可。 3.一般性药:即普通治疗药,具有多方面功能,故宜视其具体情况而定。一般煮沸后再熬半小时即可。 下面,再介绍几种特殊的熬药方法。 1.先熬:有时,医生开完处方,会告诉你其中一味或数味应当先熬。这是因为,一个处方中,不同的药其有效成分析出所需的时间长短不一。有些药在短时间内即可获得有效成分,有些药则未必。矿石类及有壳的果实类药物应先熬,有毒类药物如附于、川乌,草乌等则更应先下久熬,以减轻毒性。 2.后下:多指含有芳香气味,久熬易失效的一类药物。另外,有一些药,为了留取其峻效,亦常后下,如大黄等。 3.包熬:多是带有绒毛或质地轻 体积小的颗粒种子以及易粘、易被熬糊的药物。绒毛在药汁中不易被去除,服下后刺激咽喉。易引起剧咳。质地轻的种子浮于水面,药汁沸腾时易溢出锅外,所以最好包熬。 4.另熬或冲服:多是一些比较贵重的药物,如人参、羚羊角片等。若将之与众多药物混熬并作为药渣弃去,则太浪费,故应先熬好再兑入药汁服用。还有一些药,根本用不着水熬,只须加热溶化或磨汁兑进药液冲服,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 一剂药熬成后,若由于某些原因暂时不吃,应及时将药倒出,不宜久留罐中,如果药液在罐中若放置时间太久,就会发生凝集,大大影响药效。中药熬制方法因中药不同,熬法也各异。 解表发汗类中药,应该先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加热煮开10分钟,中间尽量少开盖;倒出药汁,继续加水煮10分钟,将2次药汁混合后服下。饭后服。 清热解毒类中药宜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加热煮开15分钟,倒出药汁,继续加水煮15分钟,将2次药汁混合后服下。饭后服。 滋补性中药应先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加热煮开30分钟,倒出药汁,继续加水煮30分钟,将2次药汁混合后服下。饭前服。 中药里有贝壳、矿石、动物骨骼等类中药,如生石膏、赭石、龟板、龙骨、牡蛎等此类药物应先加水煮15分钟,再加入其它中药一起煮。 中药里有发汗类药物,如薄荷、荆芥等,要在其他中药加热煮开7、8分钟后再放入为好。 这样熬中药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吃过也没什么必要的啊!放好水药就熬,但是水量要多吧水熬的只剩下一碗就好了!这辈子我是不喝那玩艺了真恶心!最好是用砂锅,锅很有讲究在问问别人确定一下吧

{1}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