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0篇文章
165374人浏览
面瘫一般指的是面神经麻痹,主要是面神经受损导致的面肌瘫痪。面神经修复仪器治疗面神经麻痹有一定的作用,但并不能够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面神经麻痹往往会出现单侧面瘫,例如讲话漏风、口角歪斜等,治疗主要是促进局部神经功能的恢复。而面神经治疗仪器是一种通过低频脉冲电流刺激面部神经的治疗方法,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整个面部的神经营养,从而促进神经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治疗作用。但是面神经麻痹还需要采取其他的治疗方法,一般需要遵医嘱服用甲钴胺片、谷维素片、维生素B1片等药物治疗。并配合中医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能够疏通经络。
当发生面神经麻痹时,应及时到医院神经内科就诊,配合医生进行相应的治疗,尽量避免自行随意处理,容易耽误治疗。
颈椎骨折手术风险相对较大,因为这个部位很容易损伤脊髓神经引起瘫痪,但手术的风险大多是可控的,患者无需担心。
颈椎骨折手术在骨科当中属于4级手术,手术风险是比较大的,因为颈椎部位的神经分布比较多,很容易造成神经的损伤,严重时有可能会引起瘫痪。在手术过程中有可能会破坏周围的软组织筋膜,导致原组织坏死,影响颈部的伸屈和负重活动,这个部位的手术也会导致其他的动脉、静脉、气管、食管等损伤,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比如脑梗塞、糖尿病、心脏病等,手术风险是比较大的。虽然颈椎骨折手术风险比较大,但是经过术前的详细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大多数是在可控的范围内的。
颈椎骨折手术技术在目前比较成熟,成功的案例比较多,不要有过重的心理负担,如果存在颈椎骨折或严重颈椎病,建议积极配合医生做手术治疗。
导致手不灵活僵硬的常见疾病有脑出血后遗症、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狭窄性腱鞘炎等,首先需要明确病因,再行对应治疗以及选择相关的康复锻炼方式,具体如下:
1、脑出血后遗症:即脑出血恢复期,患者可表现为偏瘫的一侧肢体运动功能及感觉功能障碍,可能出现手不灵活僵硬的症状,此时可通过肢体功能训练改善,以提高瘫痪肢体的肌力及改善功能为目的,进行相应肌肉的渐进式抗阻训练、肌力强化训练等,如利用握力球、指力训练器等;
2、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主要表现为晨起关节僵硬不灵活、功能障碍、局部疼痛肿胀,严重者可出现关节的畸形,治疗主要有抗风湿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手术治疗。抗风湿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甲氨蝶呤、羟氯喹、巴瑞替尼等;物理治疗以及手术治疗方案建议就诊后根据诊疗结果进行确定。类风湿性关节炎目前尚无法治愈,日常的锻炼方式以能锻炼上肢以及手指的运动为主,可保持关节灵活性以及肌肉强度,如可行抓握训练、做拍球运动等;
3、狭窄性腱鞘炎:是手部局部的病变,症状主要表现为手部僵硬,晨起较重、局部疼痛、压痛、活动障碍,可出现关节弹响。除行常规治疗外,可行腕关节屈伸、主动及背伸训练等关节松动术训练,以预防局部组织粘连。
骨转移脊柱导致的瘫痪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无法简单地给出具体的时间,一般还需要根据转移灶的位置进行综合判断。具体分析如下:
1、非主要区域:当癌症转移到脊柱时,会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导致疼痛、肌肉无力、感觉异常等症状。如果癌症转移灶数量较少,且位于脊柱的非主要区域,如颈椎或尾椎,这些区域的转移灶对脊髓或神经根的压迫较轻,患者可能在数月或数年内逐渐出现瘫痪症状。
2、主要区域:如果转移灶位于脊柱的主要区域,如胸椎或腰椎,患者可能会更快地出现瘫痪症状。这些区域的脊髓和神经根承担着重要的运动和感觉功能,一旦受到严重压迫,患者可能迅速出现肌肉无力、感觉异常甚至完全瘫痪。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护理,定期翻身、拍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定期复查。
颈椎病根据病理、症状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通常情况下,临床上比较严重的是脊髓型颈椎病。
临床上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突出、黄韧带增厚、后纵韧带骨化、椎管狭窄引起的颈部脊髓的压迫和损伤,导致一系列的症状而引起的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主要是出现双下肢麻木、双上肢无力,然后出现手部的不灵活,开始是精细动作难以完成,拿东西容易掉,发展到严重程度不能自己进食。躯干部会出现像被包扎、捆住一样有束带感,下肢症状逐渐加重以后会有大小便功能障碍、性功能减退。进一步发展走路都不太灵活,需要别人的搀扶,最后会出现双下肢痉挛性瘫痪,四肢肌张力增高有折刀感,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这时一般已经丧失了自我活动能力,因此较为严重。
脊髓型颈椎病一旦确诊应该立即手术治疗,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不科学治疗,可能会导致脊髓损伤进一步的加重,预后很差,甚至有截瘫的风险。
所有颈椎病患者,日常应尽量避免低头,多仰头、睡低枕,在日常活动过程中可以游泳、打羽毛球、放风筝等。注意保暖,防止受伤、受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