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经络穴位

73篇文章

8405人浏览

1 中医康复治疗的方法有哪些

中医康复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食疗以及物理疗法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原理和适用人群。以下是这几种中医康复治疗方法的特点:

1、中药汤剂:中药汤剂通过煎煮多种中药材,使其药效成分溶解于水中,内服后作用于人体。它适用于各类慢性疾病、亚健康状态的调理,以及需要个性化治疗的患者。通过调和人体气血、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针灸: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节气血流通,促进机体功能恢复。它适用于疼痛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如颈椎病、腰椎病、面瘫等。针灸以其独特的疗效和较少的副作用,深受患者信赖。

3、推拿:推拿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经络穴位,以舒筋通络、活血祛瘀、调整关节错位等。它适用于软组织损伤、关节错位、肌肉萎缩等患者。推拿疗法舒适有效,深受患者欢迎。

4、食疗:食疗是利用食物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通过调整饮食习惯和食物搭配来治疗疾病。它适用于各类慢性疾病、亚健康状态的调理,以及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的营养补充。食疗强调天然健康,副作用小。

5、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包括拔罐、艾灸、刮痧等,通过物理因素作用于人体,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细胞组织修复。它适用于多种疾病,如肌肉疼痛、关节僵硬等。物理疗法操作简单,效果显著。

中医康复治疗的优势和特点在于其个性化治疗、综合调理以及强调预防和养生。它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通过调和人体内部环境,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预防复发的目的。

2 腰椎不稳的保守治疗

腰椎不稳的保守治疗是一种非手术的治疗方式,主要适用于症状较轻或不适宜手术的患者。腰椎不稳的保守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牵引治疗、康复训练等多种方法,旨在缓解腰部疼痛、增强腰椎稳定性、改善生活质量。

1、卧床休息:是腰椎不稳保守治疗的基础措施之一。患者需要卧床休息2-3周,期间可以佩戴腰围进行固定,减轻腰部的负重,促进病情恢复。

2、药物治疗:在腰椎不稳的保守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消炎、镇痛的作用,可以缓解腰部疼痛。如果伴有肌肉痉挛,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替扎尼定片、氯唑沙宗片等药物进行改善。

3、物理治疗:在腰椎不稳的保守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包括针灸、牵引、红外线照射等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增加椎间隙宽度,减少椎间盘压力,进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缓解临床不适。针灸治疗由医生对相关穴位进行针刺,通过刺激经络穴位,改善腰椎间盘周围肌肉痉挛情况,对疾病恢复有帮助。

4、牵引治疗:通过牵引设备对腰椎进行牵引,可以增加椎间隙宽度,减少椎间盘压力,进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缓解临床不适。

5、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是腰椎不稳保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腰背肌锻炼,如小燕飞、五点支撑法等、游泳、平板支撑等运动,这些运动可以增强腰背肌肉的力量,稳定腰椎,改善病情。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避免腰椎旋转活动,以减少对腰椎不稳截节段的剪切力。同时,控制体重,防止过多脂肪堆积在腹部,以减少对脊柱前凸的应力。

3 体内湿气重怎么排除湿气

体内湿气重可以通过生活习惯调整、饮食调理、运动调理、物理调理、药物调理等方法排除湿气,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遵医嘱选择合适的方法治疗。

1.生活习惯调整:保持居住环境的干燥和通风,避免长时间居住在潮湿的环境中。

2.饮食调理:加利水排湿食物的摄入,如芡实、薏米、山药、冬瓜等。这些食物具有健脾祛湿、利尿消肿的功效,有助于排出体内多余的湿气。

3.运动调理:每天可以进行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游泳、瑜伽等,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使体内多余的水分通过汗液从毛孔排出。

4.物理调理:可以尝试针灸、艾灸、拔罐等中医物理疗法来排除湿气,这些疗法能够刺激经络穴位,促进气血运行,帮助身体排出湿气。

5.药物调理: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祛湿功效的中成药,如归脾丸、健脾丸、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散等。这些药物能够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湿气的排出。

在调理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

4 针灸疗法的优点主要是什么

针灸疗法的优点,通常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和阴阳、避免药物过敏、促进自愈能力等。

1、疏通经络:在特定的穴位上进行针灸,可以影响经络周围的气血流动,帮助调整气血,改善疾病状态。

2、调和气血:气血与脏腑功能相关,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影响脏腑的功能,从而调和气血的平衡。

3、调和阴阳:针灸可通过结合经络穴位的阴阳属性和针刺手法,调节阴阳,将阴阳失调状态转化为平衡状态。

4、避免药物过敏:针灸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可避免药物的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比较适合药物过敏、不适合药物治疗的人群。

5、促进自愈能力:能够激发身体的自愈能力,通过刺激穴位,激活身体的生理机制,从而帮助身体抵抗疾病,或是帮助疾病恢复。

另外,还可扶正祛邪。但是需要到正规的医院,由专业的医生进行操作。

5 秋天刮痧治病的注意事项

刮痧是中医治疗疾病常用的一种方法,刮痧既有利于调气行血、活血化淤,又能舒筋通络、驱邪排毒。然而刮痧怎么刮?什么时候刮?刮哪里?要到什么程度为宜?甚至于什么人能刮痧?中医科医生表示,尽管刮痧在民间很“热”,中暑、感冒、胃肠道消化疾病都可能会“刮一刮”,但正确地应用刮痧治疗或保健是有一定讲究的,并不是随便刮的。

误区一:有病才刮痧

说起刮痧,在许多人概念中是一种治疗手段,只有身体出现不适,中暑或者感冒,才想起来使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聂斌教授表示,刮痧不仅仅是治疗方式,而且还可以是一种保健方式。而刮痧重在这个“痧”字。

“痧”是一种病邪的排泄产物,又称为“痧胀”和“痧气”,它并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毒性反应的临床综合征,因而中医有“百病皆可发痧”之说。而通过刮痧,相关部位出现的淤血点、淤血斑或像米粒样的出血红点称之为“出痧”,这可以说是“给邪以出路”。因此运用刮痧疗法,将刮痧器皿在表皮经络穴位上进行刮治,一方面使汗孔张开,使痧毒可以排出体外达到治疗的目的;另一方面,日常无病也可通过刮痧使经脉畅通,从而改善气血循环,从而达到治病保健的目的。聂斌表示,健康的人群,身体内循环正常,刮后不易出痧。

误区二:出痧颜色越深效果越好

刮痧是否疼痛越大、颜色越深,就意味着把“邪都刮干净”了呢?聂斌表示,刮痧疗法是在中医的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一般是运用运用边缘光滑的汤匙、铜钱、硬币或刮痧板,蘸取一定的介质,在皮肤相关部位顺序重复刮拭,使皮肤局部出痧,从而达到活血透痧的作用。

刮痧属于一种刺激疗法,如果操作不当,如刮痧的部位、刮痧的力度、刮痧的时间掌握不当,不但达不到治疗保健的目的,还可能加重病情或者引起其他的不适。刮痧并非越痛越有效,一般出痧呈微红色或紫红色就可以了。

聂斌强调,刮痧首先要辨证施治,相对的适应证包括感冒、发烧、中暑、肠胃病、肩周炎、颈肩背痛等部位,而且对应不同的穴位,部分疾病还要结合药物治疗,因此刮痧前建议到医院咨询医生。

误区三:“出痧”会损害皮肤

也有人抗拒刮痧,除了可能会造成疼痛外,还有就是“出痧”后皮肤红红的,觉得对血管造成了损伤,看上去有点儿可怕。其实,不管怎么红,都不必担心。正确的刮痧手法,控制时间在10-20分钟左右的刮痧对皮肤是没有损害的,红斑颜色的深浅通常是病症轻重的反映。较重的病,“痧”就出得多,颜色也深,如果病情较轻,“痧”出得少些,颜色也较浅。一般情况下,皮肤上的“淤血”会在3-5天内逐渐消退,迟一些也不会超过1周就会恢复正常,不仅不会损害皮肤,而且由于这种方法活血化淤,加强了局部的血液循环,会使皮肤变得比原来还要健康。

误区四:工具顺手不尖锐就行

刮痧的工具跟刮痧法一样,十分简单、方便。聂斌介绍,一般来说,只要边缘比较圆滑的东西,如汤匙、铜钱、硬币等,都可以用来刮痧。但如果是长期使用或保健,还是用正规一些的刮痧板比较好。刮痧板建议选用天然水牛角,这类刮痧板对人体肌表无毒性刺激和不良化学反应。而且水牛角本身是一种中药,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和润养作用。另外,刮痧除了刮痧板之外,还要应用合适的润滑介质,如跌打万花香油、植物油、葱姜汁、滑石粉、润肤霜等,目的是防止划破皮肤,还能增强刮痧的功效。

误区五:什么人都能刮痧

聂斌强调,刮痧并不适用于所有疾病。同样的,也不适用于所有人。如过度疲劳、过度饥饱、醉酒、身体比较瘦弱的人,尤其是出血倾向者都不宜刮痧。建议刮痧前先咨询医生是否适合应用刮痧疗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