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篇文章
18421人浏览
脸部电流似的发麻,常见原因为面神经炎、颈椎骨质增生以及脑卒中,要及时去医院神经内科就诊,根据不同的病因在医生指导下给予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或者是针灸、按摩等疗法,以改善症状。
1、面神经炎:通常是由于病毒感染而引起,除了麻木之外,还会伴有说话不清楚、流口水等症状,可以采取热敷、针灸、按摩等中医治疗的方法来促使恢复。
2、颈椎骨质增生:容易压迫到神经根,影响面部感觉,出现感觉障碍,还有可能会伴有头晕、头疼等症状,可以采取牵引、戴颈托等方法减轻压迫症状,也可遵医嘱服用塞来昔布胶囊、洛索洛芬钠分散片等药物缓解症状。
3、脑卒中:如发生脑梗死、脑出血等,脑部功能受到影响,如果影响的是支配脸部的神经,就会出现脸部的感觉异常,脑梗死需要遵医嘱应用抗凝药物,例如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华法林钠片等,脑出血如果量比较多,通常需要开颅手术取出凝血块。
此外,还有可能是颅内肿瘤等压迫三叉神经导致的该症状。因此,出现这种情况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通过脑部CT等检查来明确原因。
颈椎病一般不会引起说话口齿不清,可引起头痛、头晕、上肢放射性疼痛等症状。口齿不清可能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也有可能与面神经炎、脑梗死等因素有关。
患有颈椎病以后,通常会压迫脊髓、交感神经、椎动脉,典型症状为颈肩疼痛、眩晕、上肢放射性疼痛、肢体无力、肢体麻木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瘫痪以及大小便功能障碍,但并不会对语言中枢造成影响,因此不会导致说话异常。
如果只是偶尔出现说话口齿不清的现象,可能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比如心理过度紧张,情绪波动较大,调整心理状态后,通常能够自主改善,不需要进行其他特殊治疗。
说话口齿不清的现象也需要排除是面神经炎导致。病毒感染引起的面神经炎,可引起眼睑闭合无力、口角歪斜、说话含糊不清、耳后疼痛等症状,确诊以后可遵医嘱应用阿昔洛韦片、更昔洛韦片、甲钴胺片等药物治疗。
此外,脑梗死在急性发作时可引起语言障碍、肢体功能障碍、意识障碍,在急性期间可进行溶栓治疗,错过了溶栓的最佳时机,可遵医嘱应用阿司匹林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华法林钠片等药物治疗。
除以上因素外,还可能与脑出血、脑肿瘤等因素有关。如果症状持续,建议患者及时就医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避免造成不良影响。
面部怕冷怕风,可能是年龄增长、环境刺激、上呼吸道感染、甲状腺功能减退、三叉神经痛等原因导致的,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给予相应的改善或治疗措施。具体如下:
1、年龄增长:年龄的增长,血液循环的速度会变得缓慢,可能会出现怕风和怕冷的表现。生活中需要多注意关注温度变化,根据温度的变化,适当增减衣物。
2、环境刺激:如果所处的环境温度比较低,或者是没有做好身体的保暖工作,可能会出现怕冷和怕风的现象,还有可能会导致冻伤。需要远离低温环境,平时需要经常做运动锻炼,比如跑步或者跳绳,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能够改善怕冷症状。
3、上呼吸道感染:可能是病毒感染的原因,容易导致打喷嚏、流鼻涕、发热、四肢酸痛和怕冷。需要保持充足的休息时间,可以在额头的部位贴退热贴,能促进热量散发。必要时可以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或阿法骨化醇软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控制病情发展。
4、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是甲状腺产生激素过少或甲状腺激素利用障碍导致的,使身体的代谢率变得缓慢,容易引起畏寒、怕冷、皮肤干燥和表情淡漠。需要吃一些营养含量较高的食物,比如水果、蔬菜和五谷杂粮,必要时可以按照医生指示使用烟酸缓释片、左甲状腺素钠片或甲状腺片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帮助调节甲状腺功能。
5、三叉神经痛:可能是炎症和外伤导致的,受凉受寒之后可能会出现三叉神经刀割样或撕裂样疼痛,伴随面肌抽搐和面部潮红。需要在外出的时候做好头面部的保暖工作,可以佩戴帽子、口罩或者是围巾。必要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卡马西平片、苯妥英钠片或普瑞巴林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具有调节神经功能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可能与面神经炎等原因有关,治疗的过程中需要保持情绪平稳,如果症状并没有得到改善,应去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日常当中出门时可以佩戴口罩,可以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同时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也有助于病情的好转,比如打太极、游泳等。
两只眼睛一大一小,通常是因上睑下垂、睑腺炎、重症肌无力、面神经炎等原因导致的,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因,遵医嘱采取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或手术治疗。具体介绍如下:
1、上睑下垂:先天性上睑下垂如果影响外观或视觉发育,建议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如上睑下垂矫正术。因动眼神经眼麻痹等原因导致的后天性上睑下垂,建议遵医嘱口服改善循环及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如银杏叶提取物片、复方血栓通片、复合维生素B片、甲钴胺胶囊等,必要时可考虑手术矫正。
2、睑腺炎:单只眼睛出现炎症反应造成眼睛肿胀,早期可进行热敷等物理疗法,遵医嘱及时向眼睛局部滴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洛美沙星滴眼液等抗生素类的眼药治疗。
3、面神经炎:也就是平常所说的面瘫,通常由病毒感染所引起,本病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等,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口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如泼尼松片、甲泼尼龙片等,并结合针灸等中医治疗。
除此以外,先天性青光眼、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重症肌无力等也可能会引起上述现象。建议患者及时到医院眼科就诊,明确病因后遵医嘱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成年人睡觉也会流口水吗?虽然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不少人确实是存在这样的情况。或许正是某些疾病发出的信号。口腔里的温度和湿度最适合细菌的繁殖,牙缝和牙面上的食物残渣或糖类物质的积存,容易发生龋齿、牙周病,这些不良因素有刺激,可造成睡觉时流口水。
神经调节障碍: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神经反射性的,所谓“望梅止渴”,就是日常生活中条件反射性唾液分泌的一个例子。一些神经官能症或其他可能引起植物神经紊乱的全身疾病患者,睡觉时也可能出现副交感神经异常兴奋的情况,会使大脑发出错误信号,引起唾液分泌增加。所以神经调节发生障碍,也可产生睡觉时流口水的情况。可能是睡觉姿势不当。像趴在桌子上睡、侧卧位睡觉,都容易引起流口水。
中医认为,身体肾虚气虚,其中偏向阳虚。所谓“阳”,就是指身体的机能状态。阳虚人士,肌肉弹力不足,容易松弛,因此睡着后,会张开口,形成口水外流。一般成年人睡觉流口水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口腔炎症。口腔炎症会促进唾液分泌,引起疼痛,导致流口水。一般经治疗后,症状会自行消失。
面神经炎。面部受凉、吹风或感冒后,可能会出现睡觉流口水的情况。这类患者同时伴有眼睛闭合不严、口角歪斜等症状,应及早治疗。
用脑过度。当人用脑过度、极度疲劳及服用某些药物后,会引起机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觉时,使大脑发出错误信号,引起流口水。在这种情况下,要多休息,避免免疫力下降引起其他疾病。
中风先兆。如果睡着后流口水,且晨起后对着镜子笑,会发现口角歪斜或头痛等症状,意味着中风的可能性较大。患者在这种情况下切不可掉以轻心,应立即就医。
动脉硬化。动脉硬化会导致大脑和肌肉缺血、缺氧,造成面部肌肉松弛,加上老年人吞咽能力减弱,从而引起睡觉流口水。即使没有口角歪斜、眼睛闭合不严等症状,也应尽快到医院检查。
如果您经常睡眠流口水,最好多加注意身体,及时调补。平日可多服食健脾固肾的中药调补,如莲子、芡实和淮山药,如无口干口苦,可加党参。更多关于睡觉与健康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