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篇文章
13873人浏览
白细胞主要参与机体的防御功能,白细胞偏高多是由于生理性白细胞增高、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过敏反应、血液系统疾病等原因引起的。
1、生理性白细胞增高: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常见于剧烈运动、情绪紧张或妇女月经期及排卵期等情况下。此时,体内应激反应导致白细胞暂时性升高,通常不伴随明显症状。
2、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是导致白细胞升高的最常见原因之一。细菌入侵体内后,免疫系统会迅速反应,释放大量白细胞前往感染部位进行防御和清除。
3、病毒感染:虽然病毒感染初期白细胞可能正常或稍低,但随着病情发展,部分病毒感染也会引发白细胞升高,尤其是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比例增加。
4、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时,机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也可能导致白细胞尤其是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5、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导致白细胞异常增殖,数量显著升高。
当白细胞数目持续高于正常时,应及时就诊,医生结合患者病史和相关检查、化验,明确诊断后进行及时准确的治疗。
骨穿,全称骨髓穿刺术,是一种常用的医疗诊断技术,主要用于检查和分析骨髓中的细胞、原虫和细菌等,从而协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检查目的:骨穿检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获取骨髓样本,观察和分析其中的细胞形态、数量以及可能的异常变化,从而协助医生诊断血液系统疾病、骨髓增生异常、骨髓纤维化等。
同时,骨穿还可以用于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通过骨髓培养、骨髓涂片、找寄生虫等相关检查,帮助医生确定病因。
2、检查范围:骨穿检查广泛适用于各种血液病的诊断,如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血液疾病,以及骨髓衰竭、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非恶性血液病。此外,对于白细胞减少、贫血、脾功能亢进、骨质破坏、心包粘连、月经周期混乱、结缔组织疾病以及寄生虫病等疾病的诊断,骨穿检查也具有重要价值。
3、检查步骤:骨穿检查通常包括选择穿刺部位(如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胸骨柄和腰椎棘突等)、消毒麻醉、穿刺、抽针等步骤。
操作过程中,医生会在局部麻醉下,使用特定的穿刺针穿透骨皮质,抽取少量的骨髓液进行化验分析。
4、注意事项:在进行骨穿检查前,需要进行凝血功能等检查,确保患者适合进行手术。
在穿刺过程中,医生会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感染。穿刺结束后,患者需要注意休息和护理伤口,避免剧烈运动和感染。
5、检查结果解读:骨穿检查的结果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医生会根据骨髓中的细胞形态、数量以及可能的异常变化,给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骨穿检查是一种重要的医疗诊断技术,通过获取和分析骨髓样本中的细胞、原虫和细菌等,为医生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该检查广泛适用于各种血液病、骨髓增生异常、骨髓纤维化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在进行骨穿检查时,患者需要注意配合医生进行各项检查和护理,以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贫血大便出血可能是饮食不当、肛裂、痔疮、胃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引起,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给予针对性治疗。具体分析如下:
1、饮食不当:若患者日常生活中铁元素摄入不足,可能会导致出现缺铁性贫血的情况,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会出现便血的情况。建议多吃含铁量高的食物,如猪肝、菠菜等,也可遵医嘱口服硫酸亚铁片、琥珀酸亚铁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2、肛裂:喝水较少、挑食等原因可能会导致大便干结,如果在大便时用力过猛,可能会导致肛管撕裂而出现肛裂,肛门处富集了众多毛细血管,而肛裂可导致毛细血管撕裂而引发便血,此时便血颜色多为鲜红色。如肛裂较为严重,患者失血过多,就有可能继发性地引起贫血。可以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油菜、菠菜、苹果、猕猴桃等。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麝香痔疮膏、肛泰软膏、九华痔疮栓等药物治疗。
3、痔疮:久坐、久蹲、习惯性用力大便、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因素,可能会导致肛门处毛细血管聚集结团而出现痔疮,一般在用力大便时痔疮可能受到压迫破裂出血,导致便血,便血颜色多为鲜红色。如患者有痔疮不治疗且依旧保持不良习惯,可能会出现长时间便血的情况,即可导致合并贫血。要注意多喝水、多运动,也可以改善大便干燥情况,应定时排便,避免久蹲厕所,缩短如厕时间。可遵医嘱使用马应龙痔疮膏、肛泰软膏、复方角菜酸酯栓等药物治疗。
4、胃十二指肠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是指胃十二指肠黏膜的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的缺损,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便血。注意保持饮食的清淡,不要吃辛辣、油炸等有刺激性的食物。可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尼替丁药物治疗。
5、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可以适量食用蔬菜和水果,如西洋菜、香蕉等,能够帮助消化,改善症状。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美沙拉秦肠溶片等药物治疗。
此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也可能会导致贫血大便出血。在日常生活中要调整好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类型,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性粒细胞的正常范围通常是在1.8~6.3×10^9/L。如果中性粒细胞数量偏高,超过正常范围,可能是由于生理因素、感染、炎症、免疫系统异常、血液系统疾病等因素导致。建议及时就医做相关排查,并在医生指导下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
1、生理因素:例如剧烈运动、饱餐、情绪激动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数目会暂时性升高。这种情况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升高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可以逐渐恢复正常。
2、感染: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和其他感染,如肺炎、急性阑尾炎、消化道出血等急性感染,以及化脓性球菌的感染,都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如果是感染引起的中性粒细胞数量偏高,建议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感染的病原体不同,选择相应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可遵循医嘱使用青霉素、头孢菌素、红霉素等。
3、炎症: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也可以引起中性粒细胞偏高。如果是炎症引起的中性粒细胞数量偏高,建议进行消炎治疗。可以遵循医嘱口服或注射抗生素、抗炎药物,如头孢菌素、阿司匹林等进行治疗。
4、免疫系统异常: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导致中性粒细胞数目和活性的增加。建议根据病情使用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药物等进行治疗,可遵循医嘱使用氢化可的松、免疫球蛋白等。
5、血液系统疾病:包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等,也可以导致中性粒细胞数目增加。如果是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中性粒细胞数量偏高,需要进行对症治疗。例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可以使用化疗药物如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进行治疗。急性白血病需要进行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
如果中性粒细胞持续偏高,同时出现发热、疼痛等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以免病情加重。
治疗痛风可能没有特效药的说法,一般指在痛风发作的时候能迅速缓解症状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物、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秋水仙碱等。
1、非甾体抗炎药物:包括口服药物和外用药物,口服药物包括布洛芬胶囊、塞来昔布片、双氯芬酸钠片等,有抗炎镇痛的作用。非甾体抗炎药物的不良反应一般包括胃部不适、烧灼感、反酸、水肿等。对本品过敏者禁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后诱发哮喘、荨麻疹等。有活动性消道溃疡或出血、重度心衰等患者需禁用。
2、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代表药物:包括注射用地塞米松、注射用甲泼尼龙、泼尼松片等,本品有抗炎的作用,减轻组织对炎症的反应,减轻症状。本品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胃肠道刺激症状、欣快感、失眠、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等。对本品过敏者禁用,既往有高血压、心肌梗死、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秋水仙碱:使用本品以后,通常可以控制局部关节肿胀、疼痛及炎性反应,改善症状。本品的不良反应一般包括腹痛、腹泻、呕吐、食欲不振等。禁忌症包括对本品过敏者,妊娠及妇女哺乳期,骨髓增生低下及肝肾功能不全等。
总之,痛风发作的时候应在医生面诊的指导下规范性用药治疗,不建议自行擅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