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生理性原因/非疾病原因和病理性原因引起。
一、生理性原因/非疾病原因
1、刷牙方式不当:如果刷牙时用力过猛,或者牙刷刷毛过硬,可能会损伤牙龈组织,导致牙龈出血。这种损伤会破坏牙龈表面的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使牙龈变得脆弱易出血。通常只有在刷牙时出现少量出血,牙龈可能会有轻微的疼痛或不适感。选择软毛牙刷,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如巴氏刷牙法。刷牙时力度适中,避免横刷。日常可以使用牙线、漱口水等辅助清洁口腔。饮食上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草莓等。
2、饮食因素:长期缺乏维生素C、维生素K等营养素,会影响牙龈组织的健康和凝血功能,导致牙龈容易出血。维生素C有助于胶原蛋白的合成,维持牙龈组织的正常结构;维生素K参与凝血过程。可能还会有皮肤瘀斑、鼻出血等其他出血倾向。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K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绿叶蔬菜、乳制品等。如果饮食补充不足,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维生素补充剂。日常注意饮食均衡,避免挑食。
二、病理性原因
1、牙龈炎:牙菌斑、牙结石等刺激牙龈,引发牙龈炎症。牙菌斑中的细菌产生的毒素会导致牙龈组织发炎、红肿,牙结石会压迫牙龈,使牙龈与牙齿分离,形成牙周袋,容易导致牙龈出血。牙龈红肿、疼痛,刷牙或咬硬物时出血明显,可能有口臭。通过洗牙去除牙菌斑和牙结石,局部使用碘甘油等药物消炎。如果炎症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生素,如甲硝唑。日常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饮食上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
2、牙周炎:牙龈炎未得到及时治疗,炎症进一步向深部发展,侵犯牙周膜、牙槽骨等牙周组织,形成牙周炎。牙周组织的破坏会导致牙龈萎缩、牙槽骨吸收,牙根暴露,容易引起牙龈出血。除了牙龈出血,还会有牙龈退缩、牙缝变大、牙齿松动、咀嚼无力等。进行系统的牙周治疗,包括洁治、刮治、根面平整等,必要时进行牙周手术。同时要加强口腔卫生护理,定期复查。饮食上增加富含蛋白质和钙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制品等。
3、全身性疾病: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会影响血液的凝固功能,导致牙龈容易出血。这些疾病会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或者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使身体容易出现出血倾向。除了牙龈出血,还会有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月经过多、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需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如白血病可能需要化疗、骨髓移植等。同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止血药物。
出现牙龈出血的情况时如果症状持续未见缓解,建议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