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赋比兴用蓼莪举例
原文是: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比兴手法如:蓼蓼者莪,匪莪伊蒿赋的手法如: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
2,硒肽后的产品有什么用
物质是有机化合物的条件:是否含有碳元素(不包括co、co2和na2co3、caco3等碳酸盐)食盐吃多了会得高血压,富含硒的食品,如芝麻、菠菜 大蒜、芦笋、蘑菇、大虾、金枪鱼、沙丁鱼等。照人体的元素分析的话,硒也是人体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硒肽后的产品优势还是挺明显的:1、碱化体质平衡血液酸碱值,活化体内细胞,加速体内酸毒的排除,能快速且彻底,提升对病毒的抵抗力,提高人 体免疫力、促睡眠、降脂、降压、调节
心脑血管疾病。2、提高人体免疫力有机硒能清除体内自由基,排除体内毒素,抗氧化,能有效的抑制过氧化脂质的产生,防止血凝块,清 除胆固醇,增强人体免疫功能。3、净化血液能清血及降低胆醇,让血液在血管流通更加顺畅,改善疲劳感及肩膀酸痛,同时达到血液净化的作用。4、调节血糖硒是构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成分,它能防止胰岛β细胞氧化破坏,使其功能正常,促进糖份代 谢、降低血糖和尿糖,改善
糖尿病患者的症状。5、调节胃肠资料表明:正常人体内的硒含量越低,则患胃病的可能性越大,有些胃病患者(如:
浅表性胃炎患者、
萎缩性胃炎患者、胃癌患者)其体内含硒量降低,病情就会相应的加重,而每天服用一定量的硒将有助于胃 病病人病情的缓解。促进消化吸收,具有改善便秘的作用。6、提高红细胞携氧能力具有改善睡眠、促进生长、防止贫血的作用7、参与蛋白质,酶和辅酶的合成具有调节神经和肌肉活动、保心、护心的作用。8、保护肝脏① 增强免疫功能,减少肝病的反复② 提高抗氧化能力,预防肝纤维化③ 阻断病毒突变,加速病体康复④ 解毒除害,保护肝脏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望采纳。大概就是以安全、有效的标准化技术和硒营养剂、微量元素营养剂产品与现代农业、养殖业等众多行业 相对接,提高人体健康水平。
3,炉甘石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疗效
本品为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族菱锌矿,主含碳酸锌。采挖后,洗净,晒干,除去杂石。
【性状】本品为块状集休何体,呈不规则的块状,灰白色或淡红色。表面粉性,无光泽,凹凸不平,多孔,似蜂窝状。体轻,易碎。无臭,味微涩。
【性味与归经】甘,平。归胃经。
【功能与主治】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止痒敛疮。用于目赤肿痛,眼缘赤烂,翳膜胬肉,溃疡不敛,脓水淋漓,湿疮,
皮肤瘙痒。
【贮藏】置干燥处。
释名: 亦名炉先生。
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1、眼睛突然红肿。用炉甘石(火煅、尿淬)、风火消,等分为末。每次取少许,加清水化匀点眼。
2、各种翳膜。用炉甘石、青矾、朴硝,等分为末。每次取一小茶匙,化在开水中,等稍冷,即用以洗眼。一天洗三次。
3、一切目疾。用炉甘石半斤,加锉成小粒的黄连四两,放在瓦罐里,煮两沸。去掉黄连,单取炉甘石研末,加片脑二钱半。共研匀,贮存在小瓦罐中。每次用少许点眼。多次必有效。又方:煅炉甘石一钱,盆硝一钱,共研细。热水泡来洗眼。
4、目中诸症(视物如五轮八廓)。用炉甘石半斤,煅赤,研细;另取黄连四两,切片煎水浸泡炉甘石粉,澄清后,取粉晒干。用时,每次取这种炉甘石粉三分,加铅粉(二连水浸过后再炒)三分、雄黄粉一分、片脑半分,共研匀,点眼。很有效。
5、目暗昏花。用炉甘石(火煅,童便淬七次)、代赭石(火煅,醋淬七次)、铅丹(水飞过)各四两,共研细;另取蜂蜜半斤,在铜锅里炼去白沫,加入清水五、六碗,熬沸后,投入上述三种药粉,继续用文武火熬成一碗,滴水不散。倾入夹层纸中滤过,收存瓷缸中。随时取出点眼。
6、两眼烂边,迎风流泪。用炉甘石(火煅,童便淬七次)四两,放在地上出毒三日,研细后点眼。点前用椒汤洗目。临卧点三、四次,次晨,温茶洗去。又方:炉苦石(火煅)一斤,用黄连四两煎的水淬七次。研累炉甘石,加片脑少许,点眼。又方:炉甘石、石膏各一钱,海螵蛸三分,共研细,加少量片脑加麝香,点眼。又方:先用黄连一两煎水,加入童便半碗,再煎,又加入朴硝一两,再煎。另取炉甘石二两,火煅后放入先制的煎水中淬过。淬后又煅,煅后又淬,反复七次,研成细末。加蜜陀僧一两,共研后贮存,用时点眼。
7、耳流脓汁。用炉甘石、矾石各二钱,胭脂半钱,麝香少许,共研细,吹耳内。
8、牙齿稀疏。用炉甘石(煅过)、石膏,等分为末,每次用少许擦牙,忌用牙刷。日久,牙渐密。
9、下疳阴疮。用炉甘石(火煅、醋淬五次)一两、孩儿茶三钱,共研为末,调麻油,敷患处。
10、阴汗湿痒。用炉甘石一分、蚌粉半分,共研为末,敷患处。
4,低眉痴念的详细意思
傻,无知:痴人说梦。痴钝。痴愚。白痴。精神失常,疯癫:发痴。痴癫。入迷,极度迷恋:痴心。痴情。谦辞,白白地:痴长(zh僴g )(说自己白白地比对方大若干岁)。贪 “贪”。什么是“贪”呢?我们先从“贪”字的结构上来看:“贪”由“今”和“贝”二字组成,“今”就是“现在”的意思,“贝”就是你称之为“宝贝”的一切,包括金钱、美色、权利、美食等等你所“贪恋”的事物。在佛学中一切“苦”都是“果”,所以“苦”也叫“苦果”。根据“因果关系”有“果”必有“因”,“苦果”之“因”是什么呢?“苦果”之“因”就是“贪”。 “贪”字本身是“因”,所以就没有“果”的含义,但是读者可以沿着因果关系的路去思考它“果”。“今贝”就是“现在”的“宝贝”,“现在”(今天)它是你的“宝贝”,那么“未来”它是你的什么呢?“未来”它就是你的“苦果”。“果”是象形字,“木”上结“果”之义,这个“果”的含义十分广泛,众生在六道中生死轮回,你造了什么“因”就结什么“果”。 六祖在《法宝坛经》中说:“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畜生。”由此可见“贪”与“瞋”的“苦果”是“饿鬼”和“地狱”,而“愚痴”的“苦果”是“畜牲”,在六道中轮回中,“畜牲道”、“饿鬼道”和“地狱道”被称为“三恶道”,“三恶道”是“果”,“贪”、“瞋”、“痴”是“因”,“因不离果”,“果不离因”。因果之法有“十如是”,不异名“如”。无非曰“是”。谓十法界。始自地狱。终至佛界。各具“十如是”因果之法。 “贪”有很多种,一般来讲人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因为人们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他束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除了晚上睡觉,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忙着工作,拼命想发财,这是“贪财”;到了成年又对色欲(淫欲)有种种的贪求这是“贪色”。人们又追求种种名誉、地位,这是“贪名”;有些人又极其贪吃这是“贪食”…… 总之,见到一切喜欢的东西都想据为己有,这些都是“贪”。可以说很多人的一生就是为了满足各种各样的“贪欲”而生活;就像牛被人牵着鼻子走,人们也如牛一样被“贪欲”牵着鼻子走,所以“贪欲”是烦恼。各种各样的“贪欲”是潜伏在一切众生身体内部的强大“业力”,它是人们一切痛苦的根源。无论是大贪还是小贪,由“贪”所造的“业”,都会引导众生在生于此娑婆世界的三界六道中轮回生死。(读者可以参考《业力》和《轮回》的文章。) 瞋 二、“瞋”。什么是“瞋”呢?我们从“瞋”字的结构上来看, “目”“真”为“瞋”,“目”就是“眼睛”,“真”即“真实”,如果我们把“眼睛”看到的一切“误”认为是“真实”的,那么就会有“瞋”(瞋恨、愤怒)。要知道在没有获得觉悟以前,“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相,其“实质”都是“幻象”,故此,释迦牟尼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另外,“嗔”就是“怒”。我们也从“怒”字的结构上来看:“怒”由“奴”和“心”二字组成,“奴”就是“奴役”“奴隶”的意思,“心”就是你的“妄心”(不是你的“真心”)。“怒”的含义就是做了“妄心”和“五欲”的“奴隶”,受到“妄心”和“五欲”的“奴役”,是谁做了“奴隶”?又是谁受到了“奴役”?那个在做“奴隶”的和受“奴役”的就是你的“真心”,赶快觉醒吧!不要再任人奴役宰割了! “瞋”对于普通人就是“生气”、“愤怒”的意思,对于孤家寡人来说则是“暴虐”。“瞋”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所以人们去贪求;“瞋”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所以人们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这个生气、愤怒、暴虐,有很多种类,从小的方面来说:人与人之间产生了矛盾,人家骂你打你,你不能忍受,“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怒火中烧的你就会起瞋恨心;从大的方面来说:“瞋”是引起战争的根源。“一念瞋恨起,八万障门开。”这个“瞋”字要不得。 俗话说:“眼见为实”,“眼睛”看到的就一定是“真实”的吗?比如说“眼冒金星”时,我们眼前的“金星”,虽然我们能“看见”这些“金星”,而这些“金星”的实质只是“幻相”,因为我们谁也“无法得到”这些“金星”。同样我们认为很“实在”的人生,在觉悟的佛陀看来也只是“幻相”,释迦牟尼佛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中说:“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再比如说:每种动物“眼睛”的“功能”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动物“眼睛”看到的“影象”是“黑白”的;有的动物“眼睛”看到的“影象”是“彩色”的;有的动物“眼睛”看到的“影象”是“慢速”的;有的动物“眼睛”看到的“影象”是“快速”的……而长有“复眼”的动物,它们所谁“看见”的“影象”则是“重叠”的……那么,到底谁“看见”的“影象”是“对”的?谁又是“错”的?所以《楞严经》说:《见闻如幻翳,知觉乃众生》。 痴 三、“痴”。什么是“痴”呢?从“痴”字的结构上来看:“病”(病字头)“知”为“痴”,什么是“病知”呢?有病的知识、不健康的知识、不正确的知识就是“病知”,由此我们知道“痴”不一定是没有知识和文化才叫“痴”,一切有病的知识、不健康的知识、不正确的知识都是“痴”。由于“痴”就会建立“邪见”,由“邪见”又会引起贪、嗔、慢、疑等等烦恼. 由此可见,这个“痴”是“贪”、“瞋”之根,要想获得真正的“智慧”首先要把这个“痴”给消灭掉,只有把“痴”给消灭掉了,才能从对“世间法”和“出世法”道理不知不觉,转变成对“世间法”和“出世法”道理全知全觉,才能知道事情的原委本末,才能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才能对佛、法、僧三宝的功德、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等道理有所领悟。 “知”(知识)与“智”(智慧)的差别,就在于“知”是没有光明的,而“智”是有光明的。“知识”指的是“世智辩聪”,“世智辩聪”是“八难”之一。世间之人,邪智聪利者,唯耽习外道经书,不能信出世之正法。是为佛道之障难。人天眼目曰:“世智辩聪不要拈出。”世智辩聪是“虚妄浮心”所建立的,佛陀在《圆觉经》中说:“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智慧”在佛学中叫做“般若”,它是有光明的,像灯一样能“照见”一切人们的肉眼所看不见的“道理”、“法理”。《心经》中的“照见五蕴皆空”就是用这个“般若”之光去“照”的,“五蕴”就是人的身体,有了“般若”之“灯”,才能“照见五蕴皆空”,明白了一切都是“空”的、是“虚幻”的,你就不会去“痴”去“贪”去“瞋”了,就像你明白电视机里的“水果”和“美女”都是“幻像”一样,你就不会去希望真正“得到”它们了。 为什么说“般若”像“灯”呢?因为人人原本具足的佛性(自性)就是光明的,只不过我们现在有了“无明”,就把“自性”的光明给遮盖住了,只要把“无明”给消灭了,“自性”之光自然普照世界。六祖说:“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去找这盏智慧之“灯”,其实这盏智慧之“灯”本不用找,因为他原本就在你的心里,把一切的“贪”“瞋”“痴”都放下,你就是佛。 正是因为人们没有找到这盏智慧之“灯”,所以眼前一片黑暗,认识不到人生如梦幻泡影的实质,以为一切都是真的、都是实在的、实有的,所以人们一切都放不下,就拼命的去“贪”、去“瞋”、去“痴”,“自己”今生造业,然后“自己”再后世受果,“自己”在品尝“自己”所造之果的同时还在骂“自己”的不公,“痴愚”的以为是“命运”为“自己”安排了一切,还不知道“自己”就是“自己”命运的塑造者。 佛陀告诉我们一切都是“自作自受”,人生没有命运的主宰者和塑造者,每个人就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和塑造者,你现在的所做所为是“因”,你未来所受的是“果”,你今天受的“果”,是建立在前世之“因”基础上的,看不透生死就注定要在六道中轮回。“主沉浮者”不是别人就是你自己,你可以把自己塑造成六道中的任何一种生命。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众生,都是属迷之境界,不能脱离生死。 佛学认为众生存在“惑”、“业”、“苦”“三障”,(障,蔽也。谓诸众生被惑业障蔽。不见正道。善心不能生起。故名障也。)众生被“惑”、“业”、“苦”“三障”所缚,不得解脱。“三障”的具体内容是:1、烦恼障(“惑”):如贪欲、嗔恚、愚痴等之惑。2、业障(“业”):如五逆十恶等轻重业。3、报障(“苦”):如地狱、饿鬼、畜牲等之苦报是也。众生因有这三个障碍,因此,引生无边之烦恼,烦恼迷惑本性,所以不能开悟佛道。 人们一出生就被困于自我哲学体系之中,就被“自我意识”所围困,就有“人我执”,所以,只要在人们的心中还有“自我意识”(人我执)存在,那么,人们就摆脱不了贪欲束缚,摆脱不了贪欲束缚,就无法获得真正的解脱。超我哲学体系之中的人虽然可以战胜一部分贪欲,但它总体上来说还是世间法,尽管他们心怀天下,但是心里还有所住(有国、有家),人的心里要一无所住,才能进入无我哲学体系。 人类的贪欲束缚人类精神的方法实在过于高超,武侠小说里常有“人剑合一”“人刀合一”“人棍合一”之说,用以比喻武术的最高境界。而我们人类一生下来不用学习就可以达到“人欲合一”的境界,人类的各种贪欲束缚人类精神的方法,就像地球引力束缚着我们,而我们同样毫无知觉一样。我们身体的“重量”就是地球束缚我们的“引力”,同理,人们的各种“感知器官”,就是贪欲束缚人们的“工具”。(人们应该舍弃“人欲合一”的境界,努力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人们之所以会去“贪”、去“瞋”、去“痴”,基本上都是为了这个“身体”,这是人们看不透“贪”、“瞋”、“痴”三毒实质的根源,在佛学中“自性”又被称作“本体”、“佛性”、“真我”而“肉体”又被称作“妄身”、“假我”。也就是说——人人所具有的“佛性”是“理体”,是不生不灭的“本体”,“肉体”只是“本体”的“相”与“用”,虽然“佛性”是“无相”的,但是“佛性”的应用是无穷无尽的。 我们来看看六祖慧能是如何来描述“佛性”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六祖慧能把“清净自性”(无为法、出世法)和“万法”(有为法、世间法)的关系为我们清晰的揭示了出来。“清净自性”好比是寂静的虚空,“万法”好比是嘈杂的声音,所有嘈杂的声音都是从寂静的虚空里产生出来的,所以“万法不离自性”。 我们就以声音为例,一切人叫声、猫叫声、狗叫声、猪叫声、牛叫声、马叫声、羊叫声、驴叫声、笑声、哭声、骂声、鞭炮声、呻吟声、风声、水声、雨声、雷声……这些声音是有为法,这些有为法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些有为法是从寂静的虚空里产生出来的,读者们再去想一想我贪、我嗔、我痴,我慢、我疑、我见、我爱、我恨、我想、我做、我哭、我笑、我喜、我忧、我苦、我乐、我生、我死、我冷、我热、我吃、我拉、我忍、我怕……又是从哪里来的? 科技的进步有利于提高人类的理性,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利于开发人类的智慧。对于古代人来说,很多他们所不能了解的事实“真相”,我们今天都能够“如实”了解,这是我们要比古代人幸运的地方。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切人,都是有“重量”的,如果你对古代人说:有一种没有“重量”的状态也是客观存在的,那么他们是很难接受的。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常识的普及,使我们知道确实存在一种没有地球引力(重量)的状态——失重状态。 这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痴愚”的古代人来说,几乎是不能理解和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这种“失重状态”是确实存在的,想要获得这种“自在”的失重状态,首先要脱离地面,到达一定的高度才行,同样人们想要摆脱各种贪欲(自我意识)的束缚的“不自在”的状态,就必须首先远离(断除)各种“痴愚”的贪念,只有远离(断除)了各种痴愚的贪念,才能获得精神上“得大自在”的状态。 生活中的人常说自己活的“不自在”,这是事实,因为只要人们还有“贪”、“瞋”、“痴”就必定得不到“大自在”的状态。“贪”、“瞋”、“痴”就是“束缚”人类精神自由的“引力”,也是压在人们身上的“重力”,人们的“真心”本来是可以自由飞翔的,由于“贪”、“瞋”、“痴”的束缚,人们能自由飞翔的“翅膀”就被“捆绑”起来了,结果就只好拖着沉重的“肉身”在“贪”、“瞋”、“痴”的泥沼里爬行。 “得大自在”的状态就是可以自由飞翔的状态,宇航员身上其实并没有长出“翅膀”,因为他们摆脱了地球引力的束缚,所以自然就能悬浮在空中。用“失重状态”和“重量状态”也只是比喻,因为“失重状态”和“重量状态”也都是“有为法”,而真正的解脱是“无为法”,“有为则有不能为”,“无为则无不能为”,“无为”“无我”的境界是惟圣者所知,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妙不可言)的神圣境界。 人类称那些勇于探索的人为“先驱”,这种探索的范围包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在物质世界人类如果不迈进太空,恐怕永远也不知道还有一种没有重量的——失重状态,这是太空科学领域的“先驱”为我们求得的真理,他为我们拓展了人类的视野,使我们的眼界更为开阔;同样,人类精神世界的“先驱”是释迦牟尼,他在精神世界也为我们开拓了新的领域,佛陀为我们开拓的就是佛学中“得大自在”的精神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