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药生地黄的功效
生地黄 :【功能与主治】 鲜地黄 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吐血,衄血,
咽喉肿痛。生地黄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用法与用量】 鲜地黄 12~30g。生地黄 10~15g。
2,生地黄有什么功效
生地黄味甘微苦,性寒,属寒凉药范畴。主要有凉血清热和滋阴补肾的作用,下面就向大家详细介绍生地黄作为寒凉药的具体功效。 1、凉血清热:生地黄甘苦而寒,能凉血而清热,并能凉血止血。最常用于温热病,热邪侵入营分(高热、甚或神志恍惚、口反不渴、舌质红或绛、斑疹隐隐欲现、脉象数而略细)或血分(高热、谵语、舌质紫绛少津、斑疹透露、或吐血、衄血、昼静夜躁、脉象细数)时,常与元参、连翘、栀子、郁金、竹叶心、丹皮、赤芍、生石膏、犀角等同用,如清营汤、化斑汤、犀角地黄汤等。据近代研究报导,生地有止血作用,能促进血液凝固。 2、滋阴补肾:本品能滋阴补肾,可用于阴虚有热而产生的骨蒸痨热、干咳、咽喉燥痛、痰中带血、手足心热、盗汗等症。常与地骨皮、炙鳌甲、丹皮、秦艽、知母、白薇、元参、天冬等同用。另外,温热病后期,因热邪伤耗津液而致的口渴、食欲不振、下午烦热、暮热早凉等症,也可用本品与麦冬、玉竹、沙参、梨汁、冰糖、藕汁、生麦芽、炒谷芽、香稻芽等同用,可以养阴生津,清热益胃(如益胃汤等)。对于阴虚不能胜热,而致消渴(口渴思冷饮,饮不解渴,人渐瘦弱,小便频多,易饿等),常以生地黄与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五味子、天花粉等同用。 生地黄简称生地,主用于凉血、清热、滋阴、生血;炒炭称生地炭,主用于止血(衄血、便血、尿血、吐血、咳血、崩漏等);用黄酒蒸制者,名熟地黄,主用于补肾滋阴、养血;地黄从土中挖出洗净即用者名鲜生地,性大寒,主用于温热时疫,血中火毒热炽而狂热谵语等症。另有细生地或小生地,养阴而不腻,适用于温热病后期、阴津不足而食纳不好的情况。 生地黄味厚滋腻,用大量或久服时,容易滞腻有碍胃口,此时宜用细生地;或配用一些砂仁,或用姜汁炒用。配麦冬润肺清火;配天冬滋肾降火;配元参解毒清热凉血;配犀角凉血化斑。 用量一般三至五钱;重症可用一两,或更多些。鲜生地常用一两至二两。
脾胃虚寒、大便溏软者不能用;暑湿盛、胸闷不食者禁用。
3,生地黄作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三甲说起生地黄那北方人一定会很熟悉,并且这生地黄还是一味很有名的中药。北方人一般都会用于那些体质比较差的人或小孩儿,为他们增强抵抗力。当然还会有一些人夏天
容易上火导致便秘的情况,也是可以泡点生地黄喝的。当然生地黄的功效与作用还是有很多的。生地黄的作用 生地黄泡酒喝有着强心的作用,对于心脏功能不好或者心脏功能衰竭的患者有强心的作用,同时地黄还能够利尿,它利尿的原理和强心的扩张肾血管有关,泡酒后地黄有些成分能够刺激骨髓,增加红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的作用,刺激造血系统的功能,使血液的代谢能力得到提高。 地黄酒能够帮助人体降火,对于一些由于火气重而大便困难,大便干结等问题,许多人脸上长痘以及粉刺大部分都是因为火气重导致的,除了使用地黄泡酒之外我们平时不能吃太过于辛辣的食物,这样才能起到降火又不生火的作用,街边小摊的油炸食品也要少吃。 生地黄的功效 有研究证明地黄泡酒后具有促进淋巴细胞和DNA蛋白质的合成的作用,提高免疫细胞的功能,增强免疫系统抵抗病毒的能力,而且地黄的增液汤能够降低亢进的体液免疫,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为甾醇类,所以生地黄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使我们的免疫系统更好的抵抗病毒。收起多年生草本,[1]地黄体高10-30厘米,密被灰白色多细胞长柔毛和腺毛。根茎肉质肥厚,鲜时黄色,在栽培条件下,直径可达5.5厘米,茎紫红色。叶通常在茎基部集成莲座状,向上则强烈缩小成苞片,或逐渐缩小而在茎上互生;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上面绿色,下面略带紫色或成紫红色,长2-13厘米,宽1-6厘米,边缘具不规则圆齿或钝锯齿以至牙齿;基部渐狭成柄,叶脉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花具长0.5-3厘米之梗,梗细弱,弯曲而后上升,在茎顶部略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几乎全部单生叶腋而分散在茎上;花萼钟状,萼长1-1.5厘米,密被多细胞长柔毛和白色长毛,具10条隆起的脉;萼齿5枚,矩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抑或多少三角形,长0.5-0.6厘米,宽0.2-0.3厘米,稀前方2枚各又开裂而使萼齿总数达7枚之多;花冠长3-4.5厘米;花冠筒状而弯曲,外面紫红色,(另有变种,花为黄色,叶面背面为绿色)被多细胞长柔毛;花冠裂片,5枚,先端钝或微凹,内面黄紫色,外面紫红色,两面均被多细胞长柔毛,长5-7毫米,宽4-10毫米;雄蕊4枚;药室矩圆形,长2.5毫米,宽1.5毫米,基部叉开,而使两药室常排成一直线,子房幼时2室,老时因隔膜撕裂而成一室,无毛;花柱顶部扩大成2枚片状柱头。[2]蒴果卵形至长卵形,长1-1.5厘米。花果期4-7月。[2]生地黄又名干地黄,性味甘、苦、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功效,为清热凉血药。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身热口干、舌绛或红等症状,如清营汤;用于热在血分,迫血妄行的吐血、尿血、崩漏下血等症状,如四生丸、犀角地黄汤;用于热病伤阴,舌干口干或口渴多饮以及消渴症的烦渴多饮等症状,如益胃汤、玉泉散;此外,还可用于热甚伤阴劫液而至肠燥便秘,如增液汤。常用剂量为10g~30g。生地黄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用。
4,生地黄的功效有什么
生地黄
生地团条分鲜干,干皱色褐鲜红黄,
断面黄白干乌黑,清热凉血养阴液。
[来源] 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怀庆地黄Rehmania glutinesaLibosch var hueichingensis Chao et Schih及地黄R.glutinosa(Gaertn)Libosch的根及根茎。
[产地] 怀庆地黄产河南,地黄产河北、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等省。
[采收] 9-10月采挖后,贮砂中鲜用者称鲜生地。或洗净后略晒,并置火炕上徐徐烘焙干燥,内部变黑约八成干时,搓捻成形或小条,再晒干。
[药材形性] 鲜地黄 呈纺锤形或圆柱形,表面肉红色,有半月形横节及芽痕,断面黄白色,有明显的纹理菊花心,气微,味甘苦。
干地黄(生地) 呈不规则团块或长园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长6-12cm,直径3-6cm,细小者则稍扁而扭曲,多为长条状,表面灰黑或棕灰色,极皱宿,具浅棕色半月形的节痕,质常柔软,干则坚实,体重不易折断,断面灰黑色或棕黑色,有的呈乌黑色,微有光泽,显油润,具粘性,有时呈放射状裂隙,无臭,味微甜。以块大体重,断面乌黑,油润者为佳。
[炮制] 原药清水中洗净,捞出摊开润软,切0.3-0.4cm顶头厚片或块片,晒干。称干地黄、生地、大生地。
小生地 取细小而长的地黄根茎,洗净润透后切1cm厚之段而入药者,原药细小如根,称细生地,根生地,功同大生地而气味较之淡薄,宜于滋阴养血而又恐胃弱是腻滞者。
鲜生地 新鲜根茎埋于泥砂中,随用随取,洗净切片入药,亦可捣汁冲服,长于清热凉血,尤能生津止渴。
炒生地 干地黄片炒至微焦为度,炒后可减低寒凉滋腻之性,养血之力稍增而凉血之力减。
炒生地炭 干地黄片用武火炒至外见松泡呈焦黑色时:取出略洒清水灭净火星,摊晾冷透,晒干收贮。炒炭后既能凉血,又可止血。
[成分] 含梓醇、地黄素、糖类、氨基酸、维生素A样物质。
[性味、归经] 甘苦寒,入心、肝、肾经。
[功用]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养血。用于热入营血、壮热口渴、舌红少苔;血热吐血、尿血、衄血、崩漏;阴虚血少、低热不退、消渴或
月经不调;荨麻疹、皮癣风痒等症。
[处方名] 鲜生地 生地 大生地 细生地 炒生地 生地炭
[用法,用量] 鲜生地打碎煎服10-30克,或打汁冲服;大生地煎服10-15克。
[保贮] 干足,放石灰缸甏内或其它容器中密封保存,置干燥处,防霉。
鲜生地宜分层堆放在通风的黄砂中保存,以防腐烂。
按:生地以河南怀庆地区所有者,油性大、皮细且有菊花心,品质最优,奉为道地药材,称怀生地。
地黄之花名地黄花,其果实称地黄实,两者功似干地黄;地黄之叶称地黄叶供外用治恶疮、手足癣等。 清热凉血双子叶植物药玄参科植物地黄或怀庆地黄的根。 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的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 鲜用者称为`鲜地黄';若将地黄缓缓炽焙至约八成干入药者, 称为`生地黄'、`干地黄'.鲜地黄味甘、苦, 性寒.入心、肝、肾经.
【
【主 治】: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功 效】:清热 生津 滋阴,养血。
怀生地:又名怀地黄、怀庆地黄。为产于河南温县、博爱、孟县、沁阳、武陟(旧时怀庆府)一带者,品质最优,产量最大。
干地黄:又名生地、生地黄、干生地等。为鲜地黄洗净,切片晒干或烘干而成。
大生地:指根茎肥大体重者。品质较优。
小生地:又名细生地、根生地、次生地。指药材个体细小如根者。品质稍次。
以上商品以块根肥大、味甜者为佳。
祛痰止咳!
牛sir 回话!【功 效】:清热 生津 滋阴,养血。
【主 治】: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
【性味归经】:甘苦,凉。①《本经》:“味甘;寒。
煎汤,3~5钱,大剂1~2两,熬膏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脾虚泄泻胃寒食少、胸膈有痰者慎服生地黄又名干地黄,性味甘、苦、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功效,为清热凉血药。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身热口干、舌绛或红等症状,如清营汤;用于热在血分,迫血妄行的吐血、尿血、崩漏下血等症状,如四生丸、犀角地黄汤;用于热病伤阴,舌干口干或口渴多饮以及消渴症的烦渴多饮等症状,如益胃汤、玉泉散;此外,还可用于热甚伤阴劫液而至肠燥便秘,如增液汤。常用剂量为10g~30g。生地黄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