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赤游丹,请问头上的游风怎么治

2023-05-25

56次浏览

本文目录一览

1,请问头上的游风怎么治2,如何治疗丹毒3,流火病是什么4,丹毒 不发烧5,头皮上得胆毒怎么治最好应注意什么6,胆毒是什么病

1,请问头上的游风怎么治

又名「赤游风」或「赤游丹」。是一种急性的以皮肤表现为主的风证。多 见于小儿,多发于口唇,眼睑,耳垂或胸腹,背部,手背等处,常急骤发 作,消退亦快,游走无定。患处皮肤起红晕,并浮肿形如云片,灼热瘙痒 。状若风疹块,但更为肿大。可伴有发热或腹痛,呕吐,泄泻,便秘等症 。一般认为起于背腹,流散四肢者顺,起于四肢,流入胸腹者逆。病因脾 肺燥热,或表气不固,风邪袭于揍理,风热壅滞,使营卫不调所致,也可因食物过敏而发。 一说赤游丹是丹毒的一种,因其色赤如丹,游走无定,故名。 古方里有 四物消风饮1 【来源】《外科证治全书》卷五。 【组成】生地黄12克 归身 赤芍各6克 荆芥 薄荷 蝉蜕各4.5克 柴胡 川芎 黄芩各3.6克 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素体血虚,风热外客,皮肤游风,瘾疹瘙痒;及劳伤冒风,身热口燥。 四物消风饮2 【来源】《外科真铨》卷下。   【组成】生地3钱,当归1钱,白芍1钱5分,川芎1钱,防风1钱,荆芥1钱,白鲜皮1钱,蝉蜕1钱,薄荷5分,甘草7分。   【主治】赤游风。 口服天麻丸、血塞通片

2,如何治疗丹毒

治疗原则:积极抗菌,早期、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一、全身治疗: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480~800万单位/日 静点,过敏者可用红霉素 二、积极治疗局部病灶如足癣、鼻炎等,下肢应抬高患肢。 三、支持疗法,对症处理。 四、局部治疗:呋喃西林液湿敷,外用抗菌素类软膏:如百多邦软膏等 五、物理疗法:紫外照射、音频电疗、超短波、红外线等 中医学认为,丹毒的病因以火毒为主,可由风湿热诸邪化火而致。其中发于颜面者,又称抱头火丹或大头瘟;发于下肢者,称为流火;发生于新生儿或小儿的丹毒,称赤游丹或游火。辨证论治可分为四型。 (1)风热火炽证 见于头面、耳项、臂膊等处,灼红,重则双目合缝,不能睁开。伴见口渴引饮,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治以散风清热解毒为主,方以化斑解毒汤加减。 (2)肝经郁火证 发于胸腹、腰背、胁肋、脐周等处,红肿,向四周扩展,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以清肝利湿解热为法,方以柴胡清肝汤加减。 (3)湿热火盛证 常发于下肢腿股、足背等处,红肿灼热,向上蔓延,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行走困难。伴见纳少,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利湿解毒为法,方以利水渗湿汤加减。 (4)毒热入营证 重证者范围较大,可见神昏谵语,躁动不安,恶心呕吐等诸逆证。治以凉血解毒,清心开窍,方用清温败毒饮加减。水煎服,日1剂。神昏谵语者,加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或牛黄清心丸,选用一种。 局部可用清热解毒之中药外敷。初期用仙人掌、马齿苋、芙蓉叶、绿豆等,任选一种,捣烂外敷,干则换之。中后期红肿稍退,可改用金黄膏或如意金黄散,蜜水调敷。 对反复发作的丹毒,可服药预防:生薏仁米30g。每日煎服1次。 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多饮温开水。并与健康人隔离,避免接触。忌食辛辣、荤腥、油腻之品,多吃蔬菜、水果。

3,流火病是什么

您好:如果一条腿肿在活动时加重可因静脉回流受阻引起应该看普外科。如有外伤史可以看骨科。 下肢浮肿是提示全身性疾病的一个症状,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心源性浮肿 当各种心脏病发生右心衰竭时,由于静脉血液不能顺利回流入左心室,引起静脉内压力升高并可使体液漏出,进入组织间隙,引起浮肿。浮肿最早出现于踝部,最后遍及全身。 肾性浮肿 急慢性肾炎或肾病,由于肾血流减少时的钠、水潴留,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尿中丢失蛋白太多时造成的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都可使组织间隙体液聚集而引起浮肿。浮肿虽常见于下肢,但首先出现于眼睑和面部,然后波及下肢和全身,并伴有尿少、夜尿、多尿等症。 肝性水肿 主要是由于肝硬化时肝脏结构被破坏,使门静脉回流受阻及门静脉压力增高所致,但与营养不良、肝功能衰竭时血浆白蛋白过低也有关系。浮肿一般从踝部开始向上蔓延,但以显著腹水最为明显,很少波及上肢和面部。 营养不良性水肿 营养障碍会使血浆白蛋白降低而出现水肿。最早出现在下肢,逐渐向上蔓延并遍及全身。浮肿前,先有营养不良、吸收障碍或慢性消耗性疾病。 局部性下肢浮肿 多由于下肢静脉、淋巴管受阻导致体液进入组织间隙所致,如下肢栓塞性静脉炎、淋巴管炎、丝虫病、盆腔或下肢肿瘤压迫静脉。浮肿常出现于单侧下肢,一般不会蔓延全身。 中医学认为,丹毒的病因以火毒为主,可由风湿热诸邪化火而致。其中发于颜面者,又称抱头火丹或大头瘟;发于下肢者,称为流火;发生于新生儿或小儿的丹毒,称赤游丹或游火。 辨证论治可分为四型: 1)风热火炽证 见于头面、耳项、臂膊等处,灼红,重则双目合缝,不能睁开。伴见口渴引饮,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治以散风清热解毒为主,方以化斑解毒汤加减。 (2)肝经郁火证 发于胸腹、腰背、胁肋、脐周等处,红肿,向四周扩展,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以清肝利湿解热为法,方以柴胡清肝汤加减。 (3)湿热火盛证 常发于下肢腿股、足背等处,红肿灼热,向上蔓延,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行走困难。伴见纳少,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利湿解毒为法,方以利水渗湿汤加减。 (4)毒热入营证 重证者范围较大,可见神昏谵语,躁动不安,恶心呕吐等诸逆证。治以凉血解毒,清心开窍,方用清温败毒饮加减。水煎服,日1剂。神昏谵语者,加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或牛黄清心丸,选用一种。 局部可用清热解毒之中药外敷。初期用仙人掌、马齿苋、芙蓉叶、绿豆等,任选一种,捣烂外敷,干则换之。中后期红肿稍退,可改用金黄膏或如意金黄散,蜜水调敷。 对反复发作的丹毒,可服药预防:生薏仁米30g。每日煎服1次。 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多饮温开水。并与健康人隔离,避免接触。忌食辛辣、荤腥、油腻之品,多吃蔬菜、水果。

4,丹毒 不发烧

会有一点点。丹毒一名天火,肉中忽有赤色,如丹涂之状,其大如掌,甚者遍身,有痒有痛,而无定处。丹名虽多,其理则一也。形如鸡冠,名鸡冠丹;若皮涩起如麻豆粒者,名茱萸丹;亦有水丹,遍身起疱,遇水湿搏之,透露黄色,恍如有水在皮中,此虽小疾,能令人死,须当速治,不可忽也。色赤者,诸书谓之赤游丹;色白者,为水丹,小儿多生之。但有干、湿、痒、痛之殊,有夹湿、夹风、夹寒之别。诸丹总属心火、三焦风邪而成。如色赤而干,发热作痒,形如云片者,即名赤游丹属血分有火而受风也。毒盛者,服蓝叶散;毒轻者,宜导赤汤加薄荷叶、独活服之。如初起白斑,渐透黄色,光亮胀坠,破流黄水,湿烂多痛者,名水丹,又名风丹。多生腿膝,属脾肺有热而夹湿也,宜防己散主之。去年夏天我也患过丹毒,发展非常快,我马上去市立医院,皮肤科,主任医生看的,他一看症状马上确诊是丹毒,用药必须用青霉素类药,其他不行,外敷用硼酸溶液用纱布浸湿 湿敷并保持湿度 三天过后,基本稳定,但还继续三天青霉素,给以巩固,因为此病是什么细菌进入淋巴系统,所以发展非常快,而且很顽固 转了慢性今后经常要复发的,我至今尚未复发过。《上肢称丹毒,下肢称流火》祝你妈妈早日康复!丹毒是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网状淋巴管炎,治疗上急性期要卧床休息 抬高患肢,红肿部位可用50%硫酸镁持续湿敷配合抗炎治疗,一般一周左右就可以缓解。如果手临近部位皮肤没有外伤破损,上应该不会。丹毒 病因症状 丹毒多因血热内蕴,外染毒邪,或体表皮肤破伤,毒邪乘袭,外窜肌肤,内走营血 而成。可发于身体任何部位,多见于腿胫、头面,如不根治,常可反复。起病急骤, 患处掀红肿赤,色如涂丹,故叫丹毒。 本病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局部出现片状红疹,色鲜红似玫瑰,形状不规则,与正常 皮肤界限清楚,边界稍隆起,有时可发生水泡,压之褪色,去除压力后颜色很快恢 复,有烧灼感,常伴寒战高热、头痛等全身症状。本病由细菌侵入皮肤或粘膜内的 网状淋巴管所引起,起病急,蔓延快,一般不化脓,很少有组织坏死,多发于面部 或下肢。若反复发作,使淋巴管阻塞,皮肤增厚,形成象皮病。 自疗注意事项 (1)注意休息,抬高患肢。 (2)局部用50%的硫酸镁湿敷。 (3)忌烟酒及辛辣、鱼腥食品。 自治疗法 1.成药自疗法 (1)导赤丹,每次服6克,每日2次。 (2)清血解毒丸,每次服6克,每日2次。 (3)龙胆泻肝丸,每次服6克,每日2次。 2.验方自疗法 (1)大青叶60克,水煎代茶服,每日1剂。 (2)南瓜藤根连花适量,捣汁内服,每日2次。 (3)韩信草50克、一见喜15克、水煎内服,每日1剂,连服4-7天。 (4)野菊花、土茯苓各30克,用水煎服,每日1剂。 3.食疗法 (1)鲜油菜叶50-100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经常食之。 (2)豆腐250克、鲜丝瓜根120克,炖汤服食,连服数天。 (3)生姜9克,蜂蜜少量,将生姜焙干研细末,用蜂蜜涂擦患处。本方具有 祛风燥湿之功效,主治风热、湿热之邪发为丹毒。 (4)干姜末适量,干姜末用蜜调匀涂之立愈。本方主治五色丹毒遍身散行。 4.外治自疗法 (1)蚯蚓1条,加入白糖适量,半日后涂敷患处。 (2)生姜9克,焙干研末,用蜜调后涂敷患处。 (3)仙人掌根1块,捣汁敷患处,每日2次。 (4)鲜苏叶适量,捣烂后外敷患处,每日2次。 (5)白海蜇皮适量,浸潮后贴于患处,每日2次。 (6)扁蓄草适量,捣烂后外敷患处,每日2次。 (7)蟑螂4个,捣烂后外敷患处,每日2次。 5.其他自疗法 (1)紫苏叶、葱白、鲜凤仙花各50克,水煎熏洗患处,每日2次。 (2)海桐皮、姜黄、汉防已、当归尾、红花、苍术、黄柏、晚蚕砂各12克,水 煎熏洗患处,每日2次。 (3)引嚏法:元胡、皂角、川芎、藜芦各3克,研成细末,以手指蘸取适量抹鼻 引嚏。用于颜面丹毒,每日数次。 引嚏法不可久用。若有过敏者,应立即停用。 避免误诊 在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后,尚须继续用药数日,不宜过早停药,以防复发。 丹毒一般不化脓,不须手术治疗。 若出现高热、神昏、谵语,应立即送医院

5,头皮上得胆毒怎么治最好应注意什么

积雪草,鲜品捣烂,敷患处。干品则煲水洗。 再多吃有营养的东西去补养积雪草,鲜品捣烂,敷患处。干品则煲水洗。丹毒是由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皮肤表浅蜂窝织炎,但也可以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中医称为流火。病因和发病机理B型溶血性链球菌多由皮肤或粘膜的细微破损处侵入,引起真皮组织的急性炎症。如将生理盐水注入病损皮肤内即可引发水疱,将此疱液培养,则约有42%~90%有溶血性链球菌。此种链球菌有溶血素“O”,有溶血作用,对实验动物有致死作用。红斑毒素为低分子蛋白质,使皮肤发生红斑。溶纤维素、透明质酸有分解组织作用,使细菌在组织中扩展,病损因而扩大,故称为扩散因子,又B型链球菌株与肾小球的基底膜的抗原性相似,故链球菌在体内产生的抗体能结合在肾小球的基底膜上,通过Ⅲ型变态反应,使肾小球基底膜发生炎症反应。治疗一旦确诊为B型链球菌所致丹毒,应立即给予水剂青霉素G肌注,每次160万u,每日2次。一般在1~2天之内体温即可恢复正常,但仍需继续注射10天左右,以免发展为复发性丹毒。如为复发性丹毒则应肌注1个月左右。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庆大霉素等。局部治疗,卧床,抬高患肢。可用硼酸水,酯酸铅或0.1%雷佛奴尔液冷湿敷。病愈后应检查尿以除外肾炎的可能性。1.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开水,床边隔离。流火患者应抬高患肢。 2.有皮肤粘膜破损者,应及时治疗,以免感染毒邪。 丹毒是以患部突然皮肤鲜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少阳司天,客胜则丹疹外发,及为丹僳疮疡……”《诸病源候论·丹毒病诸候》云:“丹者,人身忽然掀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或发于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皆风热恶毒所为。重者,亦有疽之类,不急治,则痛不可堪,久乃坏烂。”本病发无定处,生于胸腹腰胯部者,称内发丹毒;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足部者,称流火;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病因病机] 由于素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热毒蕴结,郁阻肌肤而发;或由于皮肤粘膜破伤(如鼻腔粘膜、耳道皮肤或头皮破伤,皮肤擦伤,脚湿气糜烂,毒虫咬伤,臁疮等),毒邪乘隙侵入而成。凡发于头面部者,挟有风热;发于胸腹腰胯部者,挟有肝火;发于下肢者,挟有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多由胎热火毒所致。 [诊断] 多数发生于下肢,其次为头面部。新生儿丹毒,常为游走性。可有皮肤、粘膜破损等病史。 发病急骤,初起往往先有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胃纳不香、便秘溲赤等全身症状。继则局部见小片红斑,迅速蔓延成大片鲜红斑,略高出皮肤表面,边界清楚,压之皮肤红色稍退,放手后立即恢复,表面紧张光亮,摸之灼手,肿胀、触痛明显。一般预后良好,约经5—6天后消退,皮色由鲜红转暗红或棕黄色,最后脱屑而愈。病情严重者,红肿处可伴发瘀点、紫斑,或大小不等的水疱,偶有化脓或皮肤坏死。亦有一边消退,一边发展,连续不断,缠绵数周者。患处附近署核可发生肿痛。 发于小腿者,愈后容易复发,常因反复发作,皮肤粗糙增厚,下肢肿胀而形成象皮腿。 新生儿丹毒常游走不定,多有皮肤坏死,全身症状严重。 本病由四肢或头面走向胸腹者,为逆证。新生儿及年老体弱者,火毒炽盛,易致毒邪内陷,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常在20X109几以上,中性粒细胞80%一90%。 [鉴别诊断] 一、发局部色虽红,但中间隆起而色深,四周较淡,边界不清,胀痛呈持续性,化脓时跳痛,大多可坏死、溃烂;全身症状没有丹毒严重;不会反复发作。 二、接触性皮炎有明显过敏物质接触史;皮损以肿胀、水疱、丘疹为主,伴灼热、瘙痒,但无触痛;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风热毒蕴发于头面部,皮肤掀红灼热,肿胀疼痛,甚至发生水疱,眼胞肿胀难睁;伴恶寒发热,头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分析:风热毒邪犯上,与血分热邪蕴结,郁阻肌肤,故见头面部皮肤掀红灼热,甚则发生水疱;经络阻塞,气血不畅,故皮肤肿胀疼痛,甚则眼胞肿胀难睁,或伴头痛;风热毒邪与正气相争,故见恶寒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滑数为邪热尚在表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大便于结者,加生大黄、芒硝以泻下通腑。 (二)湿热毒蕴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可伴轻度发热,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反复发作,可形成象皮腿。 辨证分析:湿热下注,复感外邪,湿热毒邪淤结于下肢,郁阻肌肤,经络阻塞,故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热毒炽盛,腐化肌肉,故甚者可至结毒化脓、肌肤坏死;湿邪中阻,故见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蕴结之象。湿性粘滞,与热胶结,故易反复发作。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五神汤合萆藓渗湿汤加减。肿胀甚窄或形成象皮腿者,加苡米、防己、赤小豆、丝瓜络、鸡血藤以利湿通络。 (三)胎火蕴毒发生于新生儿,多见于臀部,局部红肿灼热,常呈游走性;或伴壮热烦躁,甚则神昏谵语、恶心呕吐: 辨证分析:胎火蕴毒,与气血搏结,故见局部皮肤红肿灼热;火毒入于心包,心神受扰,故可伴壮热烦躁,甚则神昏谵语;邪热侵扰脾胃,故恶心呕吐。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神昏谵语者,可加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二、外治法 用金黄散或玉器散冷开水或金银花露调敷;或用新鲜野菊花叶、鲜地丁全草、鲜蒲公英等捣烂外敷。 皮肤坏死者,若有积脓,可在坏死部位切一二个小口,以引流排脓,掺九一丹。 [其他疗法] 砭镰法下肢复发性丹毒,患部消毒后,用七星针或三棱针叩刺患部皮肤,放血泄毒。 亦可配合拔火罐,以减少丹毒的复发。抱头火丹和赤游丹禁用。 [预防与调摄] 1.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开水,床边隔离。流火患者应抬高患肢。 2.有皮肤粘膜破损者,应及时治疗,以免感染毒邪。 3.因脚湿气致下肢复发性丹毒患者,应彻底治愈脚湿气,以减少复发。 [结语] 丹毒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其特点是:患处皮肤突然鲜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每多复发,下肢复发性丹毒可形成象皮腿。应与发、接触性皮炎相鉴别。风热毒蕴证,治宜散风清热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湿热毒蕴证,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方用五神汤合萆藓渗湿汤加减;胎火蕴毒证,治宜凉血清热解毒,方用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作者:金武孟2007-1-18 01:14 回复此发言 --------------------------------------------------------------------------------2 回复:丹毒 信息来源:http://www.cn939.com/yinanbingjianyao/pifu/200411/20041101204337.htm 祖国医学对本病早有认识,中医按发病部位的不同分,发于头面的重者称大头瘟,轻者称抱头火丹;发于腰胯者称内发丹毒;发于下肢者称为流火;生于小儿的丹毒称赤游丹毒。本病的病因病机为内因血分有热,外因火毒侵袭,郁于肌肤而成。或由于皮肤黏膜有破损,毒邪乘隙而入。凡发于头面者,多兼风热;发于腰胯者为肝经火旺,脾经湿热相感而成;发于下肢者为湿热下注,化为火毒;发于小儿者多由内热所致。发于头面宜散风清热解毒;发于腰胯者宜清肝泄热利湿为主;发于下肢者宜清热解毒、利湿化瘀为治。

6,胆毒是什么病

丹毒(erysipelas)系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真皮炎症。中医称为火丹、流火。 〖临床特点〗 一、病因: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二、先驱症状:畏寒、全身不适、高热,39~40℃ 三、好发部位:小腿、颜面部。 四、皮损特点:鲜红色水肿斑,表面紧张发亮,边界较清楚,严重者可发生水疱 Fig1。 五、全身症状: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热等 六、自觉症状:压痛明显,局部皮温高 七、预后:复发性丹毒引起慢性淋巴水肿,下肢反复发作可导致象皮肿。 八、实验检查: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白细胞增高 〖鉴别诊断〗接触性皮炎、蜂窝织炎、癣菌疹 〖预防治疗〗 治疗原则:积极抗菌,早期、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一、全身治疗: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480~800万单位/日 静点,过敏者可用红霉素 二、积极治疗局部病灶如足癣、鼻炎等,下肢应抬高患肢。 三、支持疗法,对症处理。 四、局部治疗:呋喃西林液湿敷,外用抗菌素类软膏:如百多邦软膏等 五、物理疗法:紫外照射、音频电疗、超短波、红外线等 丹毒虽以“毒”命名,却并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真皮炎症。其病原菌是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多由皮肤或粘膜破伤而侵入,但亦可由血行感染。 本病可在原部位反复发作,称复发性丹毒。患病日久,可引起慢性淋巴水肿。发生在小腿的慢性淋巴水肿,亦称象皮腿。 丹毒的典型病理变化是真皮高度水肿,血管及淋巴管扩张,真皮中有广泛的脓性白细胞浸润,可深达皮下组织。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血中白细胞增高,可诊断为丹毒。但应与接触性皮炎、蜂窝织炎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外界刺激物的病史,无全身症状,有瘙痒;蜂窝织炎为境界不清的弥漫性浸润潮红,显著凹陷性水肿,不软化破溃,愈后结疤。 丹毒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并适当隔离。如病在下肢,则应卧床,抬高患肢。药物治疗以青霉素为首选,口服或静脉滴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口服红霉素或磺胺类药物。局部可外涂20%~30%鱼石脂软膏,或用0.1%雷夫奴尔溶液湿敷。你说的是丹毒吧?相当于一种疮。因得病的部分着色红而命名。好发部位:小腿、颜面等处,以前不太好治,现在,基本不算什么问题了,一是得这病的人少了,二是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丹毒 丹毒是以患部突然皮肤鲜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少阳司天,客胜则丹疹外发,及为丹僳疮疡……”《诸病源候论·丹毒病诸候》云:“丹者,人身忽然掀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或发于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皆风热恶毒所为。重者,亦有疽之类,不急治,则痛不可堪,久乃坏烂。”本病发无定处,生于胸腹腰胯部者,称内发丹毒;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足部者,称流火;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病因病机] 由于素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热毒蕴结,郁阻肌肤而发;或由于皮肤粘膜破伤(如鼻腔粘膜、耳道皮肤或头皮破伤,皮肤擦伤,脚湿气糜烂,毒虫咬伤,臁疮等),毒邪乘隙侵入而成。凡发于头面部者,挟有风热;发于胸腹腰胯部者,挟有肝火;发于下肢者,挟有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多由胎热火毒所致。 [诊断] 多数发生于下肢,其次为头面部。新生儿丹毒,常为游走性。可有皮肤、粘膜破损等病史。 发病急骤,初起往往先有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胃纳不香、便秘溲赤等全身症状。继则局部见小片红斑,迅速蔓延成大片鲜红斑,略高出皮肤表面,边界清楚,压之皮肤红色稍退,放手后立即恢复,表面紧张光亮,摸之灼手,肿胀、触痛明显。一般预后良好,约经5—6天后消退,皮色由鲜红转暗红或棕黄色,最后脱屑而愈。病情严重者,红肿处可伴发瘀点、紫斑,或大小不等的水疱,偶有化脓或皮肤坏死。亦有一边消退,一边发展,连续不断,缠绵数周者。患处附近署核可发生肿痛。 发于小腿者,愈后容易复发,常因反复发作,皮肤粗糙增厚,下肢肿胀而形成象皮腿。 新生儿丹毒常游走不定,多有皮肤坏死,全身症状严重。 本病由四肢或头面走向胸腹者,为逆证。新生儿及年老体弱者,火毒炽盛,易致毒邪内陷,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常在20X109几以上,中性粒细胞80%一90%。 [鉴别诊断] 一、发局部色虽红,但中间隆起而色深,四周较淡,边界不清,胀痛呈持续性,化脓时跳痛,大多可坏死、溃烂;全身症状没有丹毒严重;不会反复发作。 二、接触性皮炎有明显过敏物质接触史;皮损以肿胀、水疱、丘疹为主,伴灼热、瘙痒,但无触痛;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风热毒蕴发于头面部,皮肤掀红灼热,肿胀疼痛,甚至发生水疱,眼胞肿胀难睁;伴恶寒发热,头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分析:风热毒邪犯上,与血分热邪蕴结,郁阻肌肤,故见头面部皮肤掀红灼热,甚则发生水疱;经络阻塞,气血不畅,故皮肤肿胀疼痛,甚则眼胞肿胀难睁,或伴头痛;风热毒邪与正气相争,故见恶寒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滑数为邪热尚在表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大便于结者,加生大黄、芒硝以泻下通腑。 (二)湿热毒蕴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可伴轻度发热,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反复发作,可形成象皮腿。 辨证分析:湿热下注,复感外邪,湿热毒邪淤结于下肢,郁阻肌肤,经络阻塞,故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热毒炽盛,腐化肌肉,故甚者可至结毒化脓、肌肤坏死;湿邪中阻,故见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蕴结之象。湿性粘滞,与热胶结,故易反复发作。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五神汤合萆藓渗湿汤加减。肿胀甚窄或形成象皮腿者,加苡米、防己、赤小豆、丝瓜络、鸡血藤以利湿通络。 (三)胎火蕴毒发生于新生儿,多见于臀部,局部红肿灼热,常呈游走性;或伴壮热烦躁,甚则神昏谵语、恶心呕吐: 辨证分析:胎火蕴毒,与气血搏结,故见局部皮肤红肿灼热;火毒入于心包,心神受扰,故可伴壮热烦躁,甚则神昏谵语;邪热侵扰脾胃,故恶心呕吐。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神昏谵语者,可加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二、外治法 用金黄散或玉器散冷开水或金银花露调敷;或用新鲜野菊花叶、鲜地丁全草、鲜蒲公英等捣烂外敷。 皮肤坏死者,若有积脓,可在坏死部位切一二个小口,以引流排脓,掺九一丹。 [其他疗法] 砭镰法下肢复发性丹毒,患部消毒后,用七星针或三棱针叩刺患部皮肤,放血泄毒。 亦可配合拔火罐,以减少丹毒的复发。抱头火丹和赤游丹禁用。 [预防与调摄] 1.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开水,床边隔离。流火患者应抬高患肢。 2.有皮肤粘膜破损者,应及时治疗,以免感染毒邪。 3.因脚湿气致下肢复发性丹毒患者,应彻底治愈脚湿气,以减少复发。 [结语] 丹毒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其特点是:患处皮肤突然鲜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每多复发,下肢复发性丹毒可形成象皮腿。应与发、接触性皮炎相鉴别。风热毒蕴证,治宜散风清热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湿热毒蕴证,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方用五神汤合萆藓渗湿汤加减;胎火蕴毒证,治宜凉血清热解毒,方用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功能主治: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尿赤,湿热带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0.5-1袋,一日2次。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猜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