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篇文章
12366人浏览
普通B超一般也可以看出胎儿是否畸形的,一般在怀孕11~13周6天以及20~24周做B超检查排畸,但是检查的结果有可能会受到胎儿的体位影响。
1、怀孕11~13周6天:这个时间阶段做B超检查,检查胎儿颈项透明层的厚度,其目的是初步筛查胎儿是否患唐氏综合征,如果检查结果大于3毫米,可能存在异常,需要进一步做羊水穿刺排除是否染色体异常。
2、怀孕20~24周:这个时间段主要是做三维或四维B超检查,排除胎儿是否有消化道畸形、神经管畸形、脑积水、脊柱裂、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等畸形疾病,但是在做检查的时候,有可能会受到胎儿的体位影响,如果胎儿体位不配合,孕妇可以适当走动,吃东西刺激胎儿活动,配合检查。
所以怀孕之后要根据不同的孕期遵医嘱做好各项检查,排除胎儿是否畸形。
大排畸指的是孕中期胎儿超声大畸形筛查,无创指的是无创DNA产前检查。孕中期胎儿超声大畸形筛查和无创DNA产前检查,其区别在检查时间、检查方式、检查意义等方面。具体介绍如下:
1、检查时间:孕中期胎儿超声大畸形筛查通常建议在怀孕18~24周进行。孕期做无创DNA产前检测的时间,一般在怀孕12~22周加6天检查。
2、检查方式:孕中期胎儿超声大畸形筛查,主要是通过做四维彩超检查胎儿解剖结构和筛查胎儿畸形的。无创DNA产前检测是通过抽取孕妇静脉血的方法进行检测。
3、检查意义:孕中期胎儿超声大畸形筛查,是对胎儿的体表及内脏的大体结构进行系统性的观察,通过检查胎儿的五官、四肢、骨骼、心脏、肾脏各器官的症状表现,判断或排除胎儿是否存在唇腭裂、先天性心脏病、无脑儿、脑积水、开放性脊柱裂等。无创DNA产前检测是通过抽取孕妇少量的外周血,提取血液中胎儿游离DNA进行测序分析,通过对遗传信息的整合,诊断胎儿有没有染色体数目的异常和基因突变,判断胎儿是否存在染色体疾病,常见的因染色体异常导致的疾病有21-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等。
小排畸主要检查胎儿的大脑结构、心脏结构、脊柱和四肢、腹部器官及面部结构。建议及时就医,根据不同的情况遵医嘱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具体如下:
1.大脑结构:检查胎儿大脑的发育情况,观察大脑半球是否对称,有无脑积水、脊柱裂等神经管缺陷。发现早期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有助于及早干预和治疗。
2.心脏结构:通过超声检查胎儿心脏的四腔结构,检测有无先天性心脏病,如心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早期发现心脏结构异常,便于产前及出生后的及时治疗。
3.脊柱和四肢:检查胎儿脊柱是否有畸形,四肢发育是否正常,手脚是否存在畸形。及时发现脊柱裂、肢体短小等问题,便于产前干预。
4.腹部器官:观察胎儿的腹部器官,如胃、肝、肾等,检测是否有腹壁缺损、肾积水等问题。发现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异常,便于及早治疗。
5.面部结构:检查胎儿的面部发育情况,是否存在唇裂、腭裂等畸形。便于早期干预和治疗,减少出生后的整形手术风险。
为了确保小排畸检查的准确性,孕妇应注意按时进行产前检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接触有害物质。检查中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指导,采取相应的治疗和干预措施,以保障胎儿的健康发育。
四维彩超是一种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广泛应用于产前检查,以便详细了解胎儿的发育情况。四维彩超的主要检查项目包括胎儿结构异常筛查、胎儿面部畸形筛查、胎儿心脏功能检测、胎儿肢体运动观察和胎盘与羊水情况检查。如果检查中发现异常情况,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具体如下:
1.胎儿结构异常筛查:四维彩超能够详细检查胎儿的头部、四肢、心脏等器官结构,早期发现胎儿结构异常。孕妇应在妊娠中期进行四维彩超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胎儿结构异常。
2.胎儿面部畸形筛查:四维彩超可以清晰显示胎儿面部的形态,有助于发现唇腭裂等面部畸形。在妊娠24-28周进行此项检查,确保胎儿面部发育正常。
3.胎儿心脏功能检测:通过四维彩超可以观察胎儿心脏的跳动和血流情况,检测先天性心脏病。孕妇应在医生建议的时间内进行心脏功能检查,确保胎儿心脏发育健康。
4.胎儿肢体运动观察:四维彩超能够记录胎儿的活动情况,评估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定期进行胎儿运动观察,了解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是否正常。
5.胎盘和羊水情况检查:四维彩超还可以检查胎盘位置、羊水量等,评估妊娠的安全性。定期检查胎盘和羊水情况,预防妊娠并发症。
为了确保胎儿的健康发育,孕妇应按时进行四维彩超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必要的健康管理。如果检查中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治疗和管理措施。
慢性卡他性中耳炎指的是分泌性中耳炎,病因比较复杂,可能是机械性阻塞、非机械性阻塞、病原体感染、免疫反应、胃食管反流等引起的,主要采取局部用药治疗、口服药物治疗、改善咽鼓管通气引流、鼓膜穿刺术、鼓膜切开术等治疗方法。具体介绍如下:
一、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
1、机械性阻塞:如果患有慢性鼻窦炎或腺样体肥大等,可能会导致咽鼓管阻塞,咽鼓管黏膜水肿,因此会形成分泌性中耳炎。
2、非机械性阻塞:多见于儿童,由于控制咽鼓管开放的肌肉力量较为薄弱,因此容易导致咽鼓管阻塞。
3、病原体感染:由于病毒或细菌感染,可引发中耳部位发生炎症。
4、免疫反应:可能是由于变态反应造成的,例如过敏性鼻炎患者比较容易发生分泌性中耳炎。
5、胃食管反流:如果长期存在胃食管反流,不仅会导致食管部位炎症,也容易会引起分泌性中耳炎。
此外,有可能是腭裂、鼻咽癌导致的分泌性中耳炎。
二、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
1、局部用药治疗:一般发生分泌性中耳炎时,可先使用3%碳酸氢钠溶液将耳道清洗干净,并由医生指导局部使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如诺氟沙星滴耳液、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氧氟沙星滴耳液等。
2、口服药物治疗:为控制炎症,在急性期时可遵医嘱口服抗生素药物,如头孢呋辛酯片、头孢克肟分散片、阿莫西林胶囊等。
3、改善咽鼓管通气引流:可以采取咽鼓管吹张方法,例如捏鼻鼓气法,有助于改善咽鼓管通气,并引流分泌物。
4、鼓膜穿刺术:分泌性中耳炎往往会导致中耳腔内有大量分泌物,可以通过鼓膜穿刺将鼓室内的积液抽出。
5、鼓膜切开术:对于比较黏稠的积液,可采取鼓膜切开术,将积液抽出。
此外,治疗方法还有鼓膜切开置管术。如果患有分泌性中耳炎,应及时到医院耳鼻喉科就诊,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避免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