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篇文章
40545人浏览
黄芪对于改善心衰症状有一定的帮助,但并不能完全治愈心衰。因此,吃黄芪一年心衰不能完全好。具体药物的使用还需在医嘱下进行,不可自行擅用药物。
黄芪是一种中药材,主要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消肿等功效。一些患者通过食用黄芪,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发现心衰症状有所改善,例如体力逐渐恢复,心脏的不适感减轻。
黄芪对心血管系统有益,可以改善心肌功能,增加心脏收缩力,提高心脏舒张功能,并增强心肌细胞的耐缺氧能力。但黄芪并非直接针对心衰的特效药物,其疗效依赖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在中医理论中,心衰多与气虚血瘀、水湿内停有关,黄芪作为补气要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衰患者的症状。
食用黄芪的同时,还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
胸痹标实的主要病机主要包括气虚血瘀、阳虚寒凝、痰瘀交阻、气阴两虚、湿寒瘀阻等。
1、气虚血瘀: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在患者身体逐渐衰老或出现某些器质性疾病引起的气虚时,不能促进血液运行,就会引起血液在体内运行不畅,心脉受阻,还会产生胸痹,出现面部苍白、四肢无力、少气懒言、瘀斑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白术、当归、甘草等药物进行治疗。
2、阳虚寒凝:患者体内阴寒过盛,阳气过虚,可导致血液在胸部凝滞,从而可产生胸痹,会出现胸痛、手脚冰凉、大便溏薄、腰膝酸冷、神疲乏力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人参健脾丸等药物调理。
3、痰瘀交阻:患者体内津液运行不畅形成痰浊,血液运行受阻形成瘀血,痰浊及瘀血可阻塞心脉,引起胸痹,可出现胸闷、恶心、咳嗽、咳痰、腹胀、呼吸不畅、大便黏腻不爽、疲乏无力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茯苓、山药、半夏等药物进行治疗。
4、气阴两虚:热在气分,久伤气阴,真阴亏损,元气大伤,可发生胸痹,出现乏力、口干、气短、舌燥、自汗、五心烦热等病证。可遵医嘱使用枸杞、当归、桂皮等药物进行治疗。
5、湿寒瘀阻:寒湿之邪郁结于体内,气血运行障碍,可出现手足寒冷、水肿、胸痛等病证。可遵医嘱使用制附子、干姜、茯苓等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肾阳不足等因素,也可引起胸痹。需要患者在中医医生的辨证下进行疾病的治疗,以免病情加重。
中风阴闭的治疗方法,主要有通腑开窍、温阳化痰开窍醒神、回阳固脱、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法还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针对性的改善或治疗措施。具体分析如下:
1、通腑开窍:针对痰热内盛、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等原因所引起中风中脏腑阴闭,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通腑开窍的药物,比如清开灵、醒脑再造丸等进行治疗,能够起到清热解毒、醒脑开窍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2、温阳化痰开窍醒神:针对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白唇暗、四肢不温、静卧不烦等症状的中风中脏腑阴闭患者,可以采用羚羊角汤合用安宫牛黄丸的方法进行治疗。
3、回阳固脱:针对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遗尿、汗多不止、四肢冰冷等症状的中风中脏腑脱证患者,可以采用参附汤的方法进行治疗。
4、中药治疗:对于中风患者,中药治疗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平肝熄风等中药进行治疗。常用的中药有丹参、红花、葛根等。
5、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可以刺激穴位,调节气血,缓解症状。常用的穴位有百会、合谷、太冲等。
此外,康复治疗、控制危险因素等也有助于治疗中风阴闭。日常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配合的态度,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以促进康复。
破血排瘀是指用破血药物促进血液循行、瘀滞消散,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血瘀证。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血瘀证,治疗方法也不同,因此并没有通用的哪种方法最有效,需在医生辩证论治下进行针对性的措施。血瘀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较为常见的原因是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寒凝血瘀、热邪血瘀、外伤血瘀等。一般来说,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活血化瘀法、温经活血法、温阳活血法、养血活血法、益气活血法等。具体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1、气滞血瘀:气滞血瘀多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引起气滞,气滞则血瘀。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采用活血化瘀法,选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如桃仁、红花、赤芍等,以消散瘀滞,调经止痛。同时,可以配合疏肝理气的药物,如柴胡、香附等,以疏肝解郁,调理气机。
2、气虚血瘀:气虚血瘀多因年老体弱或久病不愈,正气不足,气虚推动无力,血液运行不畅而引起血瘀。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采用益气活血法,选用益气活血药物如黄芪、党参、白术等,以补中益气,推动血液运行。同时,可以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如桃仁、红花等,以消散瘀滞。
3、寒凝血瘀:寒凝血瘀多因寒邪入侵,凝滞血脉,导致血液运行不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采用温经活血法,选用温经活血药物如艾叶、生姜、川芎等,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同时,可以配合温里散寒的药物,如附子、肉桂等,以温阳散寒。
4、热邪血瘀:热邪血瘀多因热邪内侵,煎熬血液,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而引起血瘀。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采用养血活血法,选用养血活血药物如生地黄、当归、芍药等,以养血润燥,活血化瘀。同时,可以配合清热解毒的药物,如金银花、连翘等,以清热解毒。
5、外伤血瘀:外伤血瘀多因跌打损伤、挤压伤等外力所致,导致局部血脉受损,血液留滞形成血瘀。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采用温阳活血法或益气活血法,选用温阳活血药物或益气活血药物进行治疗,如芪苈强心胶囊、心宝丸、舒冠颗粒、血府逐瘀丸、复方丹参滴丸等。同时,还可以配合外用药物如红花油等进行局部涂抹。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务必在专业医生或药师的建议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有身体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做相关诊治。
帕金森病也称为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也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锥体外系疾病。震颤麻痹的中医辨证分型有气血不足型、肝肾阴虚型、风阳内动型、气虚血瘀型、痰热动风型等。
1、气血不足型:主要症状包括四肢麻木、手脚发凉、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舌质淡白、脉象细弱等。治疗原则是补肝肾、益气血、调和营卫。可遵医嘱选用的中药有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子等。
2、肝肾阴虚型:主要症状包括手脚冰凉、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记忆力减退、精神疲乏、面色苍白等。可遵医嘱选用的中药有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子等。
3、风阳内动型:头摇肢颤,不能自止,头晕头胀,面红口干舌燥,急躁易怒,或项强不舒,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治疗宜活血熄风、平肝潜阳。可遵医嘱选用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加减。
4、气虚血瘀型:动作减少、迟缓,表情呆板肢体僵硬、屈伸不利、乏力气短、自汗时头部刺痛或头部摇动舌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涩。治疗原则是活血化瘀、补气养血、调和营卫。可遵医嘱选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等。
5、痰热动风型:这种类型的患者通常神呆懒动,形体稍胖,头或肢体震颤,胸脘痞满,头晕或头沉,咯痰色黄,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或暗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可遵医嘱选用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
此外,震颤麻痹的中医辨证分型还有阴血亏虚筋失濡养型、阴血亏虚风动而颤型、气血亏虚厥阴风动型、阴损及阳阴阳俱损型等多种不同类型,在治疗时需要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辩证施治,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出现震颤麻痹的征兆,还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