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篇文章
24089人浏览
秋水仙碱对抑制和排泄尿酸都没有效果。秋水仙碱不是降尿酸药物,只能用于缓解痛风急性发作引起的关节疼痛症状。
秋水仙碱的作用机制是降低白细胞的聚集和吞噬作用,缓解炎症反应,同时减少乳酸形成,从而减少尿酸盐在关节表面的沉积。需要注意的是,秋水仙碱的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非常接近,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严重腹泻等中毒症状,此时应及时停药,必要时给予止泻治疗,所以此类药物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目前临床上用于降尿酸的药物,主要的作用机制是抑制尿酸生成,常用药物如非布司他片、别嘌醇片,而别嘌醇因可能导致剥脱性皮炎,同时需逐步调整剂量而应用受限。此外,还有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溴马隆片,但在应用该药物前需行泌尿系彩超除外肾结石。
总之,一旦发现尿酸增高或痛风发作,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延误病情。
非布司他片的作用主要是降低血尿酸、减少痛风、减少尿酸盐结晶、保护肾脏、改善肾功能等,但也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包括皮肤反应、消化系统反应、肝功能异常、血液系统影响、过敏反应等。如使用非布司他片时出现异常,建议及时就医。
一、作用
1、降低血尿酸:通过特异性地抑制尿酸生成关键酶——黄嘌呤氧化酶,从而显著减少尿酸的产生,达到降低血液中尿酸浓度的目的。
2、减少痛风:通过降低血尿酸水平,有效减少尿酸盐结晶的形成和沉积,从而降低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频率,减轻患者的痛苦。
3、减少尿酸盐结晶:长期使用非布司他片可以减少尿酸盐结晶在关节和软组织中的沉积,帮助缓解痛风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4、保护肾脏:非布司他片通过降低尿液中尿酸浓度,有助于减缓尿酸性肾结石的形成,从而保护肾脏功能,减少肾脏损害。
5、改善肾功能:长期控制血尿酸水平,可以减少尿酸对肾脏的损害,保护和改善肾功能。对于高尿酸血症患者来说,是预防和延缓慢性肾病进展的重要措施。
二、副作用
1、皮肤反应: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微皮疹,如小红点或轻微的浮肿,但也可能有严重的过敏反应,如剥脱性皮炎。
2、消化系统反应:非布司他片可能会引起一系列消化系统不适,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这些症状通常在用药初期出现,随着身体的适应可能会逐渐减轻。
3、肝功能异常:可能会导致肝功能指标如转氨酶升高,可能是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因此,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一旦发现肝功能异常应立即停药并寻求医生的帮助。
4、血液系统影响:虽然非布司他片对血液系统的影响较为罕见,但仍有可能会影响血细胞计数,如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减少。
5、过敏反应:非布司他片可能导致过敏反应,虽然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但若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面部肿胀、全身皮疹等,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
在使用非布司他片时,患者应注意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剂量,以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风险。同时,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以助于尿酸排泄,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避免酒精和肥胖。
嗜酸性粒细胞,作为免疫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细胞,其数量的异常升高可能指示着身体的某些问题。如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皮肤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和其他原因等,建议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全面的诊断和治疗。
1、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身体对某些外来物质,如花粉、尘螨、药物等的免疫反应,这种反应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药物过敏等,都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西替利嗪片、氯雷他定片、依巴斯汀片等药物治疗。
2、寄生虫感染:寄生虫感染是另一个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常见原因。身体在对抗蠕虫、血吸虫、蛔虫等寄生虫时,免疫系统会启动,导致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上升。可在医生建议下使用吡喹酮片、左旋咪唑片、阿苯达唑片等药物治疗。
3、皮肤疾病:湿疹、剥脱性皮炎等皮肤疾病,也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因素之一。这些疾病的炎症反应会刺激免疫系统,进而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可遵医嘱涂抹特比萘芬乳膏、氢化可的松软膏、甲硝唑软膏等药膏治疗。
4、血液系统疾病: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会导致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异常增多。这些疾病需要专业的血液科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可遵医嘱使用美托蒽醌注射液、甲氨蝶呤片、达卡巴肼胶囊等药物治疗。
5、其他原因: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恶性肿瘤、传染病、药物副作用等也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偏高。在这些情况下,需要医生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更昔洛韦胶囊、奥美拉唑胶囊、泼尼松片等药物治疗。
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已知的过敏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定期体检,都是预防嗜酸性粒细胞偏高的有效手段。
正常人血尿酸水平,女性不高于357umol/L,男性不高于428ummol/L,饭后可能导致尿酸水平较空腹时升高,但不应高于正常范围。
如果血尿酸增高超过正常范围,即考虑为患有高尿酸血症,而约有10%左右的高尿酸血症可发展为痛风。
一旦发现血尿酸轻度增高,需要注意低嘌呤饮食、多饮水、戒烟、戒酒、适量运动、不熬夜,同时还需注意控制体重,尿酸水平可能会恢复到正常,如血尿酸水平明显增高或通过饮食及生活习惯改善仍不能恢复正常,选择合适的降尿酸药物治疗。目前应用较多的降尿酸药物包括促进尿酸排泄的苯溴马隆,以及抑制尿酸生成的非布司他及别嘌醇。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苯溴马隆应用前需要筛查有无尿路结石,结石的患者不建议应用,而别嘌醇可能会因过敏出现剥脱性皮炎等严重副反应,所以降尿酸药物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阿司匹林不耐受的症状表现较为多样,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出血症状、过敏反应、肾损害等。
1、胃肠道反应: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胃肠道反应,表现为上、下胃肠道不适,如消化不良、胃肠道和腹部疼痛。大剂量长期服用甚至可能引发胃炎、隐性出血、加重溃疡形成和消化道出血等症状。这是因为阿司匹林在胃内分解成乙酰水杨酸,对胃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抑制了胃黏膜的保护机制。
2、出血症状: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可能导致出血症状,如胃肠道出血、手术期间出血、血肿、鼻衄、牙龈出血、脑出血等。
3、过敏反应:阿司匹林具有较强的抗原性,即使是小剂量也可能引发过敏反应,症状包括皮疹、荨麻疹、渗出性多形性红斑、剥脱性皮炎、血管神经水肿、黏膜充血、过敏性鼻炎、鼻息肉和哮喘,甚至偶尔会引起过敏性休克。
4、肾损害:长期大剂量应用阿司匹林可能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乳头状坏死,严重者可出现肾小管坏死和肾功能不全。阿司匹林引起的肾损害通常是可逆的,停药后可以逐渐恢复。
5、其他系统症状:少数患者还可能出现肝、肾功能障碍、眩晕、耳鸣等症状,以及阿司匹林哮喘等呼吸系统症状。
总之,阿司匹林不耐受的症状表现较为多样,若出现阿司匹林不耐受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根据医生的指导调整用药方案。同时,冠心病等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在出现不耐受症状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评估风险,决定是否需要停药或换药。作为一种处方药,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自身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