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篇文章
17186人浏览
血压低是长时间站立、血液量不足、血管扩张、甲状腺功能减退、自主神经系统失调等原因导致的,如有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治疗。
1、长时间站立:长时间站立会导致血液在腿部血管中积聚,减少返回心脏的血液量,从而引起低血压。这种现象被称为直立性低血压。可以进行定期改变站立姿势、定期休息、穿压缩袜或弹力袜等方法进行缓解。
2、血液量不足:当身体流出的血液量减少时,例如在失血、脱水或过度出汗后,血压可能会下降。心脏泵血功能不足,也可能导致血压下降。可以进行增加饮水量、血液量不足如何缓解、促进铁吸收等方法进行改善。
3、血管扩张:血管扩张时,血管的直径增加,血液流经血管时的阻力减小,从而导致血压降低。可遵循医生的建议使用硝酸甘油片、硝酸异山梨酯片、硝苯地平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4、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会减慢心率、降低心脏输出量,并导致血管扩张,从而引起血压下降。可遵循医生的建议使用左甲状腺素钠片、甲状腺片、左旋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5、自主神经系统失调:自主神经系统负责调节心脏率和血管的收缩,若其功能失调,如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可能会导致血压下降。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可遵循医生的建议使用阿普唑仑片、氯硝西泮片、普萘洛尔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以维护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在医学上,孕早期是指末次月经首日开始到怀孕第13周末之前的时期,即怀孕的前3个月。孕早期心跳快心慌难受,常见原因为早孕反应,还有可能是低血糖、直立性低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贫血等原因导致。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做相关排查。具体分析如下:
1、早孕反应:在怀孕的早期,随着胚胎的生长发育,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孕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迅速的升高,有可能会导致孕妇出现一系列的反应,如心前区不适、厌食、怕冷、倦怠、恶心呕吐、头晕等。一般情况下在怀孕3个月以后,上述不适症状会逐渐减轻,孕妇要注意多休息,不要过度劳累,也不要过度紧张,放松心情。
2、低血糖:孕早期的孕吐反应如果比较严重,或者是胃肠道消化不良等原因,导致长时间不能够摄入食物,就会造成血糖偏低的情况,患者会出现心慌、心悸、出汗、乏力、头晕、嗜睡等症状。低血糖发作时需尽快饮用糖水或含糖饮料,或者是进食糖果、饼干、面包等,以此改善症状。
3、直立性低血压:可能是由于怀孕时女性子宫增大压迫到下腔静脉,造成静脉回流不畅,在迅速站立时出现血压低的现象。直立性低血压也称作体位性低血压,是指体位变动、站立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大于20mmHg或舒张压下降大于10mmHg,同时伴随心率快、心悸、头痛、头晕、头昏、视物模糊、乏力等症状的综合征。需要注意,转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骤然起立,平时宜穿弹力袜、紧身裤或用弹力绷带,以减少直立时下肢静脉血液淤积。
4、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孕妇若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由于甲状腺分泌过量的甲状腺激素,身体代谢加快,心脏负荷也相应增加,造成机体代谢亢进和交感神经兴奋,很容易出现情绪激动、心跳快、乏力、出汗多、烦躁等症状。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后可遵医嘱服用抗甲状腺药物、手术等方式进行治疗。
5、贫血:女性怀孕之后很容易受生理因素的影响,导致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相对降低,血容量减少。在怀孕以后,胎儿生长发育迅速,对铁元素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加之部分女性怀孕以后出现早孕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的情况,可能造成铁元素摄入不足,导致组织缺氧,就容易出现反射性的心跳增快以及心前区不适等。孕妇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以及蛋白质,保证营养均衡,必要时要及时就医,在医嘱下给予富马酸亚铁颗粒、三维亚铁口服溶液等药物进行治疗。
除以上常见原因外,还有可能是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肌缺血、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导致的该情况。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明确原因,然后遵医嘱给予针对性的措施。
在此之前,小编也错误的认为,低血压是贫血症引起的,其实不是的,在医学上低血压与贫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是两个不同的症状,并没有直接关系。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总数减少或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量减少的一种综合理状态。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急性大出血时,患者不但贫血,血压也会急剧降低。引起贫血的原因很多,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造血不良性贫血以及感染性贫血等。
可造成贫血的感染性疾病包括急性传染性肝炎、、肺部化脓性疾病、胃肠疾患。特别是胃肠局部切除后,会影响人体对铁和维生素b12的吸收,使人贫血。患慢性、肾积水和先天性多囊肾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影响红细胞生成,也会造成贫血。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许多内分泌性疾病和结缔组织性疾病,如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类风湿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也常合并贫血。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也会发生贫血,比如妇女每次月经平均损失的血液约为90毫升,其中损耗制造红细胞中血色素的铁,每次可达30毫克。从月经初潮到绝经,丢失那么多的血液和铁,若没及时补充相应的营养,贫血自然难免。另外,妇女怀孕期需提供300~500毫克铁给胎儿,如没有及时在中补充铁,也会导致贫血。婴幼儿和儿童生长迅速,若偏食挑食,也易因营养不良缺铁而贫血。
贫血一般较易发现,面色常是判断有无贫血的一面镜子。贫血的人不但面色苍白,眼睑和指甲也常是苍白无光的。贫血有轻有重,也有一个发展过程。轻的多无明显症状,有的人会出现头晕、、、健忘、食欲减退。较重的则会出现浮肿、毛发干枯,甚至出现贫血性。当然,确定有无贫血和贫血的严重程度,最好还是到医院检查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含量。
低血压是指成年人血压长期低于90/60mmhg的情况,常见的有体质性低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前者主要见于体质较弱的和脑力劳动者。一般症状不明显,但较重时会出现疲倦、头晕、健忘,还可能出现心前区憋闷。体位性低血压又叫直立性低血压,常在平卧、下蹲突然站起或长时间站立时出现,此时会出现眩晕等短暂性脑缺血症状。防治体质虚弱性低血压要忌偏食,饮食要荤素搭配,应摄取含蛋白质、铁、叶酸和维生素b12多的食物。加强运动锻炼能调整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从卧位、蹲位站起来时动作应缓慢。另外,体位性低血压也可因多种疾病或药物引起,如脊髓有病,内分泌功能紊乱,慢性营养不良或因服用降压药不当及过量等。因此应去医院查明病因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无论是哪一种低血压病人,都可以适当多吃些咸一点的食品,因为盐能使血压上升。每天多喝水、多运动能增加血容量,还可吃些桂圆肉、大枣、红小豆等,不但能增加营养,还有利于纠正低血压。
以上是关于贫血与低血压的简单介绍,相信患者对这两者之间的区别都有了一定的认知了,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
低血压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它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老年低血压能引起脑和心脏的严重供血不足,其危害程度不亚于高血压病。因此,作为儿女的一定要注意家里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了解低血压的原因,帮助老人调节饮食有很大的帮助。下面跟小编一起来看看低血压的相关内容吧。
专家介绍,老年人低血压是指收缩压低于9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60毫升汞柱。低血压的危害是造成人体各器官的供血不足。由于大脑对缺血缺氧极为敏感,低血压引起脑组织的缺血性损害极为突出,病人常感头晕、头痛、眼前发黑、健忘、思维迟钝,容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心绞痛、心肌梗死。引起低血压的原因有哪些呢?
1、体质性低血压多见于体质瘦弱的老年妇女,并且可有家族遗传倾向。患者平时有头晕、心跳、乏力的感觉,往往在医院查不出什么病。这是因老年人心肌张力减弱,血管壁弹性丧失所致。
2、体位性低血压即直立性低血压。老年人神经调节功能差,动脉硬化使其动脉弹性下降,体质虚弱、长期卧床的病人及在闷热的环境中站立过久,均易诱发体位性低血压,特别在直立位置或卧位时突然起立更易发生问题,此时可有眩晕、眼前发黑、出汗、心悸甚至猝倒等表现。
3、继发性低血压常继发于急性失血、心脏病发作、慢性贫血、糖尿病、脑动脉硬化、中风之后等慢性疾病,病人嗜睡、虚弱、头晕、视力障碍。
4、排尿性低血压排尿中或排尿后突然晕倒、神志不清,发作前无先兆,发作后2—3分钟恢复正常。多因夜间膀胱胀满后突然排空使腹腔压力骤减,静脉随之扩张,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所致。
5、药物性低血压老年人因病服用降压药如甲基多巴、胍乙啶、优降宁等,安定类药如氯丙嗪、奋乃静等,利尿药双氢克尿噻、速尿等,抗心绞痛药如消心痛、硝酸甘油等,也可引起低血压。
低血压病人的饮食要注意以下几点:
1、荤素兼吃,合理搭配膳食,保证摄入全面充足的营养物质,使体质从纤弱逐渐变得健壮。
2、莲子、桂圆、大枣、桑椹等果品,具有养心益血、健脾补脑之力,可常食用。
3、如伴有红细胞计数过低,血红蛋白不足的贫血症,宜适当多吃富含蛋白质、铁、铜、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造血原料\"的食物,诸如猪肝、蛋黄、瘦肉、牛奶、鱼虾、贝类、大豆、豆腐、红糖及新鲜蔬菜、水果。纠正贫血,有利于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大脑的供血量,提高血压和消除血压偏低引起的不良症状。
4、伴有食少纳差者,宜适当食用能刺激食欲的食物和调味品,如姜、葱、醋、酱、糖、胡椒、辣椒、啤酒、葡萄酒等。
5、与高血压病相反,本病宜选择适当的高钠、高胆固醇饮食。氯化钠每日需摄足12-15克。含胆固醇多的脑、肝、蛋、奶油、鱼卵、猪骨等食品,适量常吃,有利于提高血胆固醇浓度,增加动脉紧张度,使血压上升。
头晕的现象人人都经历过,也有不少人正在为了经常头晕是怎么回事而困扰。其实经常头晕的原因很多,不同性质的头晕也会有不同的原因。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不同性质头晕的原因吧。
1、心源性头晕
心源性头晕可见于急性心原性脑供血不足综合征,这是心脏停搏、阵发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纤颤、心室纤颤导致的急性脑缺血,可表现头晕、眼花、胃部不适、晕厥等。
2、血管抑制性头晕
血管抑制性头晕常因情绪紧张、疼痛、恐惧、出血、天气闷热、疲劳、空腔、失眠等而促发。患者常有头晕、眩晕、恶心、上腹部不适、面色苍白、出冷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其时血压下降,脉搏微弱。血管抑制性头晕多见于体弱的年轻妇女。直立性低血压指站立时出现头晕、眼花、腿软、眩晕,甚至晕厥等,常伴有无汗、大小便障碍。
头晕被人们看来就是一种不值得一提的小毛病,但是如果您经常头晕的话,就能明显的感觉到身体健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