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病毒性脑炎

72篇文章

8653人浏览

1 成人38.5度多烧一晚上有事吗

成人38.5度多,是指成人体温超过了38.5°C,虽然并不是很严重的高热,但这种发热的程度通常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身体健康,建议要及时采取退热治疗。

成人体温达到38.5°C以上,通常属于中度发热。若是病毒或者细菌感染导致的发热,长时间的处于发热状态中,可能会引起较为明显的不适,如乏力、气短、头痛、头晕、四肢疼痛等,建议要及时进行退热治疗。常用的退热功效的药物有布洛芬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尼美舒利分散片等,同时辅助物理降温,用温水或者酒精擦拭额头、腋窝、肘窝等部位辅助降温。

若是中枢神经感染导致的发热,如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膜炎、化脓性脑炎等,发热一晚上可能会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例如昏迷、昏睡等,甚至还可能会危及身体健康,因此建议及时治疗,及时补液以及退热治疗等。

2 3岁宝宝反复发烧,退了又烧是怎么回事

发烧在临床上称为发热。三岁宝宝反复发热,可能是感染性腹泻、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川崎病、脑炎等引起的,建议及时就医做相关排查,并在医生指导下给予针对性的措施。具体分析如下:

1、感染性腹泻:三岁宝宝出现急性胃肠炎,常见原因是感染引起,也有可能是饮食不当或腹部着凉引起,少数情况是因为对食物过敏引起。感染分为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及其他病原体感染,可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在炎症反应未完全控制之前,会出现发热反复。

2、上呼吸道感染:宝宝自身免疫功能比较差,各种病毒和细菌均可以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可仅表现为反复发热,部分患儿可伴咽部不适等症状。

3、肺炎:由于宝宝免疫力比较差,容易受到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导致肺部炎症,这些病原微生物在体内时会分泌大量的毒素,刺激体温调节中枢,造成体温调节点的升高,从而出现发热,并伴随着咳嗽、咳痰等症状。

4、支气管炎:由于宝宝的免疫功能比较低下,很容易受到病毒和细菌的感染,也有可能是受到物理或化学刺激导致的支气管炎,出现打喷嚏、咳嗽、呼吸气急、喘憋、发热症状,并伴随着刺激性咳嗽、咳痰等,症状持续不缓解说明炎症没有被及时控制住。

5、川崎病:大多是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侵入宝宝机体后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为儿童时期比较常见的急性自限性血管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典型的表现是持续性高热,并伴随淋巴结肿大、皮疹、结膜炎、唇及口腔黏膜炎症损害等。

6、脑炎:脑炎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多是由于病毒、细菌、真菌或寄生虫感染及自身免疫系统紊乱等导致,临床上以病毒性脑炎最为多见,患儿可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呕吐、抽搐、头痛等症状,发病往往比较急,有些患儿会出现高热不退及反复发热的情况。

除上述常见原因外,也有可能是脑膜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噬血细胞综合征等导致的该情况。建议尽早带宝宝到医院就诊,查明原因后,在医生指导下给予针对的口服药物或输液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3 新生儿头顶囟门有点凸出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新生儿头顶囟门有点凸出,常见原因包括新生儿哭泣、细菌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颅脑损伤、颅脑肿瘤等。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精心护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新生儿哭泣:新生儿剧烈哭泣时,颅内压增高,就会引起头顶囟门凸出。需要家长精心照顾新生儿,避免患儿经常哭闹,就会使病情得到有效改善。

2、细菌性脑炎:新生儿免疫力比较低,细菌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可引起脑组织出现充血,水肿,渗出等炎性损害渗出增多,颅内容积增大就会引起头顶囟门凸出、发热、惊厥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钠、注射用哌拉西林钠、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药物治疗。

3、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杆菌对脑膜组织造成炎性损害,局部渗出增多,会出现囟门凸出、低热、盗汗、消瘦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异烟肼注射液、利福平胶囊、乙胺丁醇片等药物治疗。

4、颅脑损伤:新生儿颅脑受到重力损伤,可出现颅脑血肿或出血,颅内压升高可引起囟门凸出、恶心、喷射性呕吐等症状。需要患儿注意休息,必要时进行手术修复治疗。

5、颅脑肿瘤:新生儿出现颅脑,内肿瘤时颅腔内压力明显增高,就会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囟门凸出等症状,可根据病情进行手术切除治疗放疗化疗,生物靶向治疗等。

此外,病毒性脑炎、脑积水等疾病也可引起该情况,需要在专业儿科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具体病因进行治疗。

4 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哪个严重

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是两种常见的感染类型,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细菌感染由细菌引起,通常症状较为局限,病程较短;病毒感染由病毒引起,症状往往更为广泛,病程可能较长。如有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具体如下:

1.病因不同:细菌感染由细菌引起,常见的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细菌通过食物、水源或接触传播进入人体,引起感染。病毒感染由病毒引起,常见的病毒有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进入人体。细菌感染通常可使用抗生素治疗,而病毒感染则需要抗病毒药物或免疫治疗。患者一定要遵医嘱使用药物,避免滥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2.症状表现:细菌感染的症状通常较为局限,例如皮肤感染引起红肿热痛,尿路感染引起尿频、尿急等。病毒感染的症状往往更为广泛,如流感引起的全身乏力、肌肉酸痛、发热等。对于细菌感染,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适当的抗生素,缓解局部症状;对于病毒感染,应采取对症治疗,如退烧、止咳等,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

3.病程长短:细菌感染的病程相对较短,经过适当的抗生素治疗,通常在数天内得到缓解。病毒感染的病程可能较长,如感冒、流感等病毒感染通常需要一到两周才能恢复。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避免拖延病情。对于病程较长的病毒感染,患者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坚持治疗并配合医生的建议。

4.传播方式:细菌感染多通过接触传播,如食物污染、伤口感染等;病毒感染多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如流感、麻疹等。为了预防细菌和病毒感染,个人应注意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等,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接种疫苗是预防病毒感染的重要措施,如流感疫苗、乙肝疫苗等,有效降低病毒感染的风险。

5.并发症:细菌感染可能引起脓肿、败血症等并发症,需及时治疗;病毒感染可能导致严重的系统性疾病,如病毒性脑炎、病毒性心肌炎等,危及生命。重视早期诊断和治疗,定期体检,监控病情发展。对于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引起的并发症,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全面检查和治疗,预防病情加重。

为了减少细菌和病毒感染对健康的影响,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接种疫苗、注意饮食健康等。对于已出现相关症状的人群,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病史,以便得到及时的治疗和干预。

5 血常规+crp是什么意思

CRP是指C反应蛋白。血常规C反应蛋白主要是用于观察是否有感染、炎症等疾病。

1、血常规:主要的目的是了解受检查者的血细胞是否异常,从而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感染、患有血液相关疾病。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值升高,考虑和细菌感染有关,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肺炎等;淋巴细胞和白细胞增高考虑和病毒感染有关,例如病毒性咽喉炎、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肺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考虑有贫血等。

2、C反应蛋白:主要还是作为感染和炎症的标志物。主要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盆腔炎、感染性疾病等。血中C反应蛋白浓度降低意味着病情好转、炎症消退。还可用于筛查冠心病和心血管病,但往往需要更敏感的hs-CRP试验。

如果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出现异常,患者身体有明显不适症状,应在医生指导下明确病因并积极治疗,避免对身体造成损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