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篇文章
144544人浏览
嘴巴淡而无味又有口臭,一般是脾胃虚寒、饮食积滞、水液内停等原因引起。具体分析如下:
1、脾胃虚寒:过食生冷、思虑过度等引起脾胃阳气虚衰、内生阴寒,以致水湿不化、口泛清水,故嘴巴淡而无味。脾胃运化失常、饮食内积、浊气上泛于口,故口臭。可遵医嘱服用香砂六君子汤、附子理中汤、小建中汤等药物温中健脾。
2、饮食积滞:平时饮食不节、暴饮暴食等影响脾胃功能,导致饮食停滞胃脘,口中发出酸腐食物气味,嗳气时明显。可遵医嘱服用保和丸、健胃消食片、枳实导滞丸等药物消食导滞。
3、水液内停:脾阳虚衰、水湿运化失常、气化不利,引起水液内停胃脘,以致口泛清水、涎液。脾胃运化功能失常、食物停留胃脘、浊气上泛于口,继而出现口臭。可遵医嘱服用枳术汤、苓桂竹甘汤、甘遂半夏汤等药物健脾祛湿。
此外,胃肠道疾病和口腔科疾病也可导致上述症状。如果患者症状持续不退,可及时就医做相关检查,根据其原因的不同采取针对性的改善或治疗措施。
辅助答案:乌梅桑葚山楂陈皮玫瑰花泡水饮用,可以起到生津滋阴、行气疏肝、健脾润肠的功效。
1、生津滋阴:乌梅性味,酸、涩,平,可以生津敛肺;桑葚甘、酸,寒,归心经、肝经、肾经,具有滋阴养血之功,二者同用可以共奏生津滋阴的功效。
2、行气疏肝:山楂酸甘,微温,入脾经、胃经、肝经,可以行气散瘀;陈皮苦、辛,温,归肺经、脾经,具有理气调中、燥湿化痰的功效;玫瑰花甘、微苦、温,归肝、脾经,具有理气解郁的作用。
3、健脾润肠:桑葚可以生津润肠;玫瑰花可以醒脾解郁;陈皮可以理气健脾,三者同用可以很好的发挥健脾润肠的功效。
适宜人群:肝胃气滞者、食积腹胀者、津亏肠燥者
禁忌人群:气虚及阴虚燥咳患者、脾胃虚寒便溏者
不宜同食名称:无特殊同食禁忌
食用方法的名称1:临床药用
具体食用方法内容1:在中医大夫的辩证论治之后,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配伍其它药物使用。
食用方法的名称2:开水冲泡
具体食用方法内容2:取适量乌梅、桑葚、山楂、陈皮、玫瑰花,放于杯中,用开水冲泡,晾至适宜温度即可。
夏天吃凉的食物可能会加重湿气。中医认为喝冰水、吃冷饮等,会降低消化道和胃部温度,影响胃酸分泌和消化酶作用,从而导致消化系统无法正常工作,比如出现食积停滞,使得外部的湿邪之气进入到身体当中,进一步加重体内湿气,比如会出现头晕、头重、恶心、大便不成形、大便黏腻等表现。夏天人们喜吃凉的食物来达到解暑解渴。但如果吃凉的食物出现湿气重,可通过生活调理、中医针灸及中医药物等来改善。具体如下:
1、生活调理:规律生活、按时吃饭、合理运动、避免熬夜和劳累,少吃冷饮等,有助于逐渐缓解体内湿气重的情况。
2、中医针灸:可以帮助机体疏通全身的经络,让经络之间相通,经络通则血液就通畅,这样体内的毒素可以快速的排出体外。可在中医针灸师操作下选丰隆穴、大椎穴、阴陵泉穴等进行中医针灸治疗,以此改善湿气重的情况。
3、中医药物:可以通过口服祛湿的药物进行调理,如藿香正气水、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木香顺气丸等。具体药物的使用建议在中医大夫的辨证论治下进行。
舌苔厚白、口臭,可能与脾虚湿盛、饮食停滞等因素导致脾运化失常,饮食停滞于胃,食积化热,浊气上注于口,覆于舌苔,故舌头厚白口臭,建议患者通过饮食、药物等方式进行调理。具体介绍如下:
1、饮食调理:患者平时应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尽量避免食用辛辣、油腻、肥甘厚味的食物,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新鲜水果蔬菜,也可以适当食用红豆、薏米,具有祛湿的作用。
2、药物治疗:脾虚湿盛的患者,可遵医嘱服用补中益气丸、六君子丸、参苓白术散等药物,具有健脾祛湿之功效;饮食停滞的患者,可遵医嘱服用保和丸、健胃消食片、香砂枳术丸等药物,具有健脾消食导滞之功效。
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治疗,不可盲目自行用药,以免贻误病情。
发烧在医学上通常指发热。10个月婴儿半夜发热需要及时退热,半夜发热的原因可能包括感冒受风、食积化热、病原体感染等,可以通过物理降温、退热药物等方法进行降温退热。
夜间温度低,与日间昼夜温差大,儿童很可能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引发高热。如果儿童晚饭吃的过多,食物淤积在胃肠道尚未完全消化就入睡,很有可能由于消化功能的影响导致高热。儿童免疫力差,可能会受到家人或者其他儿童传染,引起细菌或病毒感染,导致感冒发热的情况出现。
如果儿童皮肤温度很高,家长可以采用湿毛巾擦拭的方式帮助儿童降温,或者使用降温贴冰敷额头,促进散热。把75%的酒精稀释一倍左右,温度调整到与体温差不多或稍高于体温,在体表重要部位进行擦试,比如额头、颈部、腋下、大腿根等血管走行的部位、包括前胸后背进行擦试。减少衣物的穿着。保持局部的通风。多饮水,多排尿。如果体温超过38.5℃,可以咨询儿科医师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进行药物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