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篇文章
143875人浏览
夏天吃凉的食物可能会加重湿气。中医认为喝冰水、吃冷饮等,会降低消化道和胃部温度,影响胃酸分泌和消化酶作用,从而导致消化系统无法正常工作,比如出现食积停滞,使得外部的湿邪之气进入到身体当中,进一步加重体内湿气,比如会出现头晕、头重、恶心、大便不成形、大便黏腻等表现。夏天人们喜吃凉的食物来达到解暑解渴。但如果吃凉的食物出现湿气重,可通过生活调理、中医针灸及中医药物等来改善。具体如下:
1、生活调理:规律生活、按时吃饭、合理运动、避免熬夜和劳累,少吃冷饮等,有助于逐渐缓解体内湿气重的情况。
2、中医针灸:可以帮助机体疏通全身的经络,让经络之间相通,经络通则血液就通畅,这样体内的毒素可以快速的排出体外。可在中医针灸师操作下选丰隆穴、大椎穴、阴陵泉穴等进行中医针灸治疗,以此改善湿气重的情况。
3、中医药物:可以通过口服祛湿的药物进行调理,如藿香正气水、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木香顺气丸等。具体药物的使用建议在中医大夫的辨证论治下进行。
舌苔厚白、口臭,可能与脾虚湿盛、饮食停滞等因素导致脾运化失常,饮食停滞于胃,食积化热,浊气上注于口,覆于舌苔,故舌头厚白口臭,建议患者通过饮食、药物等方式进行调理。具体介绍如下:
1、饮食调理:患者平时应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尽量避免食用辛辣、油腻、肥甘厚味的食物,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新鲜水果蔬菜,也可以适当食用红豆、薏米,具有祛湿的作用。
2、药物治疗:脾虚湿盛的患者,可遵医嘱服用补中益气丸、六君子丸、参苓白术散等药物,具有健脾祛湿之功效;饮食停滞的患者,可遵医嘱服用保和丸、健胃消食片、香砂枳术丸等药物,具有健脾消食导滞之功效。
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治疗,不可盲目自行用药,以免贻误病情。
发烧在医学上通常指发热。10个月婴儿半夜发热需要及时退热,半夜发热的原因可能包括感冒受风、食积化热、病原体感染等,可以通过物理降温、退热药物等方法进行降温退热。
夜间温度低,与日间昼夜温差大,儿童很可能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引发高热。如果儿童晚饭吃的过多,食物淤积在胃肠道尚未完全消化就入睡,很有可能由于消化功能的影响导致高热。儿童免疫力差,可能会受到家人或者其他儿童传染,引起细菌或病毒感染,导致感冒发热的情况出现。
如果儿童皮肤温度很高,家长可以采用湿毛巾擦拭的方式帮助儿童降温,或者使用降温贴冰敷额头,促进散热。把75%的酒精稀释一倍左右,温度调整到与体温差不多或稍高于体温,在体表重要部位进行擦试,比如额头、颈部、腋下、大腿根等血管走行的部位、包括前胸后背进行擦试。减少衣物的穿着。保持局部的通风。多饮水,多排尿。如果体温超过38.5℃,可以咨询儿科医师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进行药物退热。
发烧在医学上通常指发热。6岁儿童发热38度,病因可能包括病毒感染、食积化热、感冒受风等,可以通过日常护理、物理降温以及药物治疗进行干预。
1、病毒感染:对于感染流行性感冒或者支气管肺炎的儿童,比较容易出现高热的症状。
2、食积化热:食物过于油腻或者儿童过饱时,都有可能导致食热。
3、感冒受风:外界环境温差过大,或者出汗后立刻受风,都有可能导致儿童发热。
除上述常见因素外,水痘等传染性疾病也会引起突然发热。建议针对儿童居住环境的温湿度和儿童饮食的均衡性,需要家长尤为注意,避免进一步刺激儿童发热,导致病情加重。如果体温没有超过38.5℃,可以用温热的湿毛巾擦拭儿童身体进行物理降温,或者使用退热贴进行局部降温。如果体温超过38.5℃,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同时还可以配合使用抗病毒类药物,如抗病毒口服液、奥司他韦等。
发烧在医学上通常指发热,1岁宝宝37.8度属于发热,发热病因可能包括病菌侵袭、食积化热、感冒受风等,可以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抗病毒或抗菌治疗等进行对症和对因的治疗。
一、病因
1、病菌侵袭:从免疫系统功能还未发育完全,在细菌或病毒流行季节很容易受到侵袭引起发热。
2、食积化热:通常发生于吃东西容易吃得太饱或者饮食习惯比较油腻辛辣的儿童,表现为发热。
3、感冒受风:如果儿童在出汗或者洗浴之后直接暴露于温度较低的环境,没有做好保温措施,就很容易受风感冒引起发热。
二、干预措施
1、物理降温:物理降温属于居家情况下对儿童发烧进行干预的最简便有效措施,家长可以使用毛巾蘸取温水或者稀释的酒精对儿童进行擦拭,促进散热。
2、药物降温:家长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进行治疗。
3、抗病毒或抗菌治疗:对于明确病因的感冒发热,可以针对性的使用利巴韦林、奥司他韦、大环内酯类药物以及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抗病毒和抗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