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篇文章
7804人浏览
乙脑最危重的临床症状,可能有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呼吸衰竭、脑水肿等。建议及时就医,可在医生指导下给予针对性的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具体如下:
1、高热:高热之所以被认为是乙脑最危重的临床症状之一,是因为在乙脑发病过程中,高热常常持续不退,且体温通常在39度以上。这种高热状态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影响,可能导致身体水分大量流失,引起脱水。建议进行物理降温,使用冰袋、温水擦浴来降低体温,温度控制在32-34度。首先在患者头部放置冰袋,以帮助降温并防止擦浴时血液集中到头部,然后依次擦拭患者的上肢、背部、下肢,擦拭过程一般持续时间15-20分钟即可。
2、惊厥:当乙脑病情恶化时,脑部炎症和水肿会加剧,导致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惊厥。惊厥可能是全身性的,表现为全身肌肉的痉挛和抽搐,严重时会导致呼吸衰竭、窒息甚至心跳骤停等严重后果。确保患者的呼吸道没有被舌头或其他分泌物堵塞,并遵医嘱使用地西泮片、水合氯醛溶液、苯妥英钠片等药物,可以控制惊厥的发作。
3、意识障碍:乙脑病毒会影响脑部神经元的功能,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抽搐、痉挛等症状,进而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导致意识障碍。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甘露醇烟酸酯片、利巴韦林颗粒、胞磷胆碱钠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
4、呼吸衰竭:乙脑病毒感染可导致脑部炎症和水肿,严重时可损害脑干中的呼吸中枢,从而引起呼吸衰竭。呼吸衰竭意味着患者无法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体内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这会迅速引起全身多个器官的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衰竭。因此,呼吸衰竭是乙脑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建议选择机械通气、外周振荡通气等方式,可以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
5、脑水肿:因为脑水肿会导致颅内压升高,进而影响脑部正常功能。乙脑病毒会影响脑部神经元的功能,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抽搐、痉挛等症状,这些症状会进一步导致脑水肿。同时,还会影响脑部血液的正常循环,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加重神经元的损伤,使得病情更加严重。建议选择脑室引流术、脑脊液分流术等方式,可以减轻脑脊液的积聚和颅内压。
建议室内环境要保持清洁,经常打扫卫生,保持窗户通风,避免潮湿和杂乱。这样可以防止蚊虫滋生,从而减少感染乙脑病毒的风险。
新生儿1~12个月,一般需要打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乙脑疫苗等。具体介绍如下:
1、出生24小时内:需及时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第1针和卡介苗第1针,主要用于预防乙型肝炎和儿童结核病。
2、1月龄:乙型肝炎病毒疫苗第2针,可以提高乙肝表面抗体的低度。
3、2月龄:不需要打针,需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第1针,预防脊髓灰质炎。
4、3月龄:需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第2针,增强免疫作用。
5、4月龄:打百白破疫苗第1针,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需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第3针,并打百白破疫苗第2针,起到增强免疫的作用。
6、6月龄:打白白破疫苗第3针、乙型肝炎病毒疫苗第3针,起到增强免疫作用。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第1针,预防A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7、8月龄:打麻疹减毒活疫苗第1针,预防麻疹。
8、9月龄:打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第2针,加强体内的抗体低度。
9、6月龄~12月龄:打乙脑疫苗第1针,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
家长一定要严格按照防疫要求,按时带新生儿到社区卫生院打防疫针,避免漏针。
按照我国疫苗接种的正常程序,儿童需要在6岁以前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如卡介苗、乙肝疫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A群流脑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等,以此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且6岁前接种以上疫苗为免费的,大多数人在接种疫苗后都能产生相应的保护性抗体,但对于以下情况也可在6岁以后接种疫苗:
1、由于大多数疫苗为灭活病原体,需要机体免疫系统对其起反应产生保护性抗体,才能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有少数人在接种疫苗后,出现抗体效价降低,或无效接种的情况,如果在6岁之后发现保护性抗体缺失或减少的情况,可以自费接种相关疫苗;
2、由于其它原因在6岁前未能接种上述疫苗的,也可以在6岁之后自费接种;
3、有些疫苗需要在6岁以后才接种,可根据自身情况自愿接种,如HPV疫苗;
4、由于某些病原体引发的疾病流行,为增强人群对该病原体的抵抗力,避免在人群中大规模扩散,必要时也需要接种此类疫苗。
清感穿心莲片成人吃多少
小孩子并没有成人的那种抵抗力,当在小孩子服用药品后,副作用也同样比成人的药大很多,所以,小孩子在服用药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那么,穿心莲片小孩子能吃吗?
穿心莲片对其它多种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如毒蛇咬伤、肝炎、盆腔炎、阴道炎、神经性皮炎、湿疹及水痘、带状疱疹、流行性腮腺炎、乙脑等有确切疗效。
穿心莲片对多种细菌及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有显著作用,对急性扁桃体炎、咽炎、喉炎、腮腺炎、支气管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细菌性或病毒性肺炎,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那么,穿心莲片小孩能吃吗?
小孩属于特殊人群用药,这就更需要谨慎,小孩使用本品应遵医嘱,用药前一定要咨询清楚医师或药师。并且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其中舌头是很重要的观察对象之一。如何从舌头的变化看自己的健康呢?一起来看看中医详细盘点的7种舌头表现,看看到底您身体会潜在什么疾病。
中医介绍,根据舌面部位的区域分布,舌尖属心,舌中屑脾胃,舌边属肝胆,所以当舌色大部分颜色浅淡,有部分为鲜红色时,按其部位不同,可作出区别。比如,红在舌中区为脾胃之火,红在舌尖为心火,红在两边为肝胆之火。淡白挟红色,常以虚火居多。红绛舌常见于感染发热病例及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乙脑、败血症、胆囊炎、细菌性内膜炎及高热中暑的发热期或热退后,也可见于结核,癌肿等长期消耗性低热的病程中。干燥综合证、脱水、外科手术后水液平衡失调,也可出现红绛舌。一切使基础代谢升高的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糖尿病等,也可使舌色发红。肝硬化腹水病人如过多地使用利尿剂,可造成体内失水和血清钾降低,使舌色红绛干瘪无津。舌红而光,预示肝硬化病人即将进入肝昏迷状态,须及早采取防范措施。具体舌头的表现,大家可以看看以下几种变化。
1、镜面舌:即舌面无苔,像镜子一样光滑。轻者提示营养不良,或体内缺乏铁或维生素B2;重者则表示体内津液亏乏,病情深重。如果病久者的镜面舌兼绛色,还要防止出现败血症。如果是老年人的舌头像镜子那样光滑,舌底面两根静脉增粗延长,表示有肺心病。
观察舌象是中医诊病及辨证施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了解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还能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预后的善恶,为临床立法方药提供重要的依据。
2、淡白舌:淡白舌的舌色,红少白多,按其红、白的比例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较正常人的舌色略淡,但仍可见有红色;另一类则舌色枯白,血色全无,连口唇、齿龈也苍白无华。淡白的舌体,一般多较正常肥大,舌面湿润多津,好象有过剩的水湿浸透于内,而显得浮胖娇嫩;在舌的边缘,因受牙齿挤压而出现明显的齿印,像荷叶边那样围在舌头的两侧。淡白舌是虚症和寒症的重要标志。看到舌色淡白,舌体并不肥大,与正常人大小相似,或舌体略见瘦小,舌面虽然润滑,但并不多津,兼有气短乏力,声音低微,自汗心悸,头晕耳鸣,口辰淡而无华,面色苍白或萎黄等症状,可以诊断为气血两虚症。如果舌色淡白,舌体胖嫩,湿润多津,舌边有齿印,并有畏寒肢冷,浮肿嗜睡,大便溏薄,脉象沉迟等症状,可以诊断为阳虚内寒症。
现代医学证实,淡白舌多见于贫血及蛋白质缺乏,营养不良的患者。慢性肾炎,甲状腺机能减退、低血压、晚期血吸虫病低体温症、粘液水肿等也可伴有舌质淡白的表现,患者主要因为内分泌失调,新陈代谢降低,末梢血管收缩,血液充盈减少,血流较为缓慢,所以舌的颜色变淡。由于蛋白代谢障碍,蛋白总量不足,白蛋白降低,可使组织水肿,导致舌质出现浮胖娇嫩现象,就更使舌质变淡,显示出淡白而胖嫩的舌象。
3、点刺舌:是指舌上有很多红刺群凸出舌面,好象草霉的果实一样。点刺出现于舌尖或舌边,表示热盛,可见于各种发热感染性疾病或大面积烧伤病人;点刺出现于舌中,多为热毒更盛或热入血分,容易发生休克、神志昏迷。失眠、便秘或夜间工作紧张的人,以及维生素缺乏、营养不良和大脑皮质功能失调等,也可出现舌面上的红色点刺,中医称为阴虚火旺。舌面点刺还有痛感,经休息,调整营养结构和大便通畅后,点刺会较快消失。现代研究认为,点刺是舌上辈状乳头增生或肥大所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