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篇文章
8595人浏览
第一类疫苗也就是计划免疫疫苗,是按照疫苗接种规定内必须要使用的疫苗,建议及时按要求接种,减少疾病感染和传播。
接种疫苗一般可以有效的预防传染性疾病,尤其对于一些传染病的消除,和疫苗的使用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为了消除一些特殊的传染性疾病,政府制定了疫苗接种的规划,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以及省市规划疫苗,部分疫苗由政府免费提供,且按照规定必须要使用,称为一类疫苗,常见的一类疫苗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麻腮风、乙脑疫苗、流脑疫苗等。
鉴于一些特殊紧急情况下,比如近年来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带来的危害,所以在应急情况下使用的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由政府免费提供使用,也属于一类疫苗的范畴。
相对于一类疫苗而言,二类疫苗同样可以起到较好的预防传染病的效果,但是由于受疾病流行区域的特点、个体差异等方面的影响,并不是必须要使用的疫苗,但是对一些特殊的群体或区域内,为了更好的防止一些特殊的传染性疾病,应该按照正规的流程进行接种。
并没有传染性隔离这种说法,一般指的是传染病隔离。传染病隔离是指将患者以及携带病原体的感染者安排在指定的隔离地点,避免与人接触,进行治疗、护理,并对感染者的分泌物、排泄物进行消毒处理,阻止病原体扩散。
1、严密隔离:对于传染性以及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例如霍乱、鼠疫等,需要安排住单人间,严密隔离、监测。
2、呼吸道隔离:对于通过呼吸道飞沫及鼻咽分泌物传染的疾病,例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感、百日咳等,进行呼吸道隔离。
3、消化道隔离:对于由病原体污染食物。饮用水等传播的疾病,例如伤寒、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细菌性痢疾,在同一病房中只能收治一个病种,并对排泄物进行消毒处理。
4、血液或体液隔离:对于通过血液或体液接触传染的疾病,例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在同一病房中只能收治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
5、接触隔离:对于病原体可通过体表接触传染的疾病,例如破伤风、炭疽、梅毒等,应当进行接触隔离。
6、昆虫隔离:对于以昆虫作为媒介传染的疾病,例如乙脑、疟疾、回归热等,应当进行昆虫隔离。
脑膜炎疫苗,根据不同的疫苗种类,接种针剂也不一样.,如A群流脑疫苗是接种两针剂;流脑AC疫苗需要接种两针剂;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需要注射两针;乙型脑炎灭活疫苗需要注射4针剂,具体如下:
1、A群流脑疫苗需要接种两针,是在宝宝满六个月之后接种第一针剂,第二针剂和第一针剂之间,间隔三个月,需要在两周岁内完成疫苗的接种;流脑AC疫苗是在儿童满三周岁、六周岁分别接种一针剂,两针剂之间的间隔时间是三年;
2、乙型脑炎疫苗分为乙脑减毒活疫苗和乙脑灭活疫苗,乙脑的减毒活疫苗,在宝宝满八个月接种第一针剂,满两周岁接种第二针剂;乙脑灭活的疫苗需要接种四针,在宝宝满八个月接种第一针剂,接种第一针之后两周接种第二针剂,两周岁接种第三针剂,六周岁接种第四针剂。
乙脑灭活疫苗共需要4剂,在8月龄时接种2剂,18~24月龄时接种1剂,6岁时接种1剂。
乙脑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没有减毒活疫苗高,因此需要多次接种才能够产生有效的免疫力预防乙脑病毒的感染。满了8月龄的婴儿可以开始接种第一针,并在7~10天之后接种第二针。而在18~24月龄时,需要再接种一剂,加强抗体。在6岁左右时,再次接种一针,这样就完成了乙脑灭活疫苗全部的接种,获得了足够的免疫力。
乙脑灭活疫苗使用的是没有活性的病毒制备成的疫苗,因此它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也有部分婴幼儿在接种过程中出现发热、头痛、接种部位红肿疼痛等症状,通常症状都比较轻微,属于正常现象,不需要特别处理。如果接种后幼儿感觉明显不适,或体温较高,可予以退热等对症处理。在完成疫苗接种后,饮食上以清淡饮食为主,并注意保持良好的休息。
乙脑一般指的是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是乙型脑炎病毒对脑组织造成炎性损害导致的病变表现,属于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患者可出现高热、抽搐、意识障碍、颅高压、呼吸衰竭等表现,死亡率比较高,一般预后不良。在治疗上,主要是对症治疗,并没有特效的首选药物。
1、高热:患者出现高热不退时,可进行物理降温处理,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片、吲哚美辛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2、抽搐:抽搐的患者需要进行解痉、镇静处理,可遵医嘱使用东莨菪碱注射液、水合氯醛溶液,地西泮注射液等药物进行治疗。
3、颅高压:颅高压的患者,需要进行利尿、脱水治疗,可遵医嘱使用螺内酯片、呋塞米注射液、甘露醇注射液等药物进行治疗。
4、意识障碍:意识障碍的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盐酸纳洛酮注射液、盐酸洛贝林注射液、山莨菪碱注射液等药物进行治疗。
5、呼吸衰竭:呼吸衰竭的患者,需要遵医嘱使用盐酸哌醋甲酯片、尼可刹米注射液、盐酸二甲弗林注射液等药物进行治疗。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情比较严重者,需要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合适的治疗,以避免不良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