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篇文章
7885人浏览
刮痧是中医治疗疾病常用的一种方法,刮痧既有利于调气行血、活血化淤,又能舒筋通络、驱邪排毒。然而刮痧怎么刮?什么时候刮?刮哪里?要到什么程度为宜?甚至于什么人能刮痧?中医科医生表示,尽管刮痧在民间很“热”,中暑、感冒、胃肠道消化疾病都可能会“刮一刮”,但正确地应用刮痧治疗或保健是有一定讲究的,并不是随便刮的。
误区一:有病才刮痧
说起刮痧,在许多人概念中是一种治疗手段,只有身体出现不适,中暑或者感冒,才想起来使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聂斌教授表示,刮痧不仅仅是治疗方式,而且还可以是一种保健方式。而刮痧重在这个“痧”字。
“痧”是一种病邪的排泄产物,又称为“痧胀”和“痧气”,它并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毒性反应的临床综合征,因而中医有“百病皆可发痧”之说。而通过刮痧,相关部位出现的淤血点、淤血斑或像米粒样的出血红点称之为“出痧”,这可以说是“给邪以出路”。因此运用刮痧疗法,将刮痧器皿在表皮经络穴位上进行刮治,一方面使汗孔张开,使痧毒可以排出体外达到治疗的目的;另一方面,日常无病也可通过刮痧使经脉畅通,从而改善气血循环,从而达到治病保健的目的。聂斌表示,健康的人群,身体内循环正常,刮后不易出痧。
误区二:出痧颜色越深效果越好
刮痧是否疼痛越大、颜色越深,就意味着把“邪都刮干净”了呢?聂斌表示,刮痧疗法是在中医的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一般是运用运用边缘光滑的汤匙、铜钱、硬币或刮痧板,蘸取一定的介质,在皮肤相关部位顺序重复刮拭,使皮肤局部出痧,从而达到活血透痧的作用。
刮痧属于一种刺激疗法,如果操作不当,如刮痧的部位、刮痧的力度、刮痧的时间掌握不当,不但达不到治疗保健的目的,还可能加重病情或者引起其他的不适。刮痧并非越痛越有效,一般出痧呈微红色或紫红色就可以了。
聂斌强调,刮痧首先要辨证施治,相对的适应证包括感冒、发烧、中暑、肠胃病、肩周炎、颈肩背痛等部位,而且对应不同的穴位,部分疾病还要结合药物治疗,因此刮痧前建议到医院咨询医生。
误区三:“出痧”会损害皮肤
也有人抗拒刮痧,除了可能会造成疼痛外,还有就是“出痧”后皮肤红红的,觉得对血管造成了损伤,看上去有点儿可怕。其实,不管怎么红,都不必担心。正确的刮痧手法,控制时间在10-20分钟左右的刮痧对皮肤是没有损害的,红斑颜色的深浅通常是病症轻重的反映。较重的病,“痧”就出得多,颜色也深,如果病情较轻,“痧”出得少些,颜色也较浅。一般情况下,皮肤上的“淤血”会在3-5天内逐渐消退,迟一些也不会超过1周就会恢复正常,不仅不会损害皮肤,而且由于这种方法活血化淤,加强了局部的血液循环,会使皮肤变得比原来还要健康。
误区四:工具顺手不尖锐就行
刮痧的工具跟刮痧法一样,十分简单、方便。聂斌介绍,一般来说,只要边缘比较圆滑的东西,如汤匙、铜钱、硬币等,都可以用来刮痧。但如果是长期使用或保健,还是用正规一些的刮痧板比较好。刮痧板建议选用天然水牛角,这类刮痧板对人体肌表无毒性刺激和不良化学反应。而且水牛角本身是一种中药,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和润养作用。另外,刮痧除了刮痧板之外,还要应用合适的润滑介质,如跌打万花香油、植物油、葱姜汁、滑石粉、润肤霜等,目的是防止划破皮肤,还能增强刮痧的功效。
误区五:什么人都能刮痧
聂斌强调,刮痧并不适用于所有疾病。同样的,也不适用于所有人。如过度疲劳、过度饥饱、醉酒、身体比较瘦弱的人,尤其是出血倾向者都不宜刮痧。建议刮痧前先咨询医生是否适合应用刮痧疗法。
有这样一种人:早晨醒来会莫名的发火。而专家将这样的情况称为“晨脾气”。为何早晨醒来会出现突然发火的情况呢?这很有可能是患抑郁症征兆。
这种“晨脾气”是抑郁心理的一种突发表现,医学上称为“阵发型暴怒障碍”。
“晨脾气”发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由于工作劳累,长期受到“晚睡强迫症”和“早醒恐惧症”的影响,使睡眠总处于是睡非睡的状态,加重了大脑细胞的疲劳。白天发生不开心的事,迁怒的情绪在心底积压得不到及时消除,导致在晨起时集中发泄。
推荐几种晨起时缓解情绪、释放压力的方法。
吃快乐早餐全麦面包富含硒元素,它与碳水化合物食品同吃,能使人心情平静轻松。酸牛奶含有丰富的色氨酸,能预防因大脑神经递质下降而导致的抑郁症。香蕉被称为“快乐水果”和“包着果皮的安眠药”,有调节情绪、稳定睡眠的作用。
洗个热水澡早晨洗热水澡有利于血液循环,改善忧虑情绪,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如加以对经络穴位的按摩,可起到除烦祛火、宁神养心的功效。
巧穿衣妆选择自己喜爱并含有某种特殊纪念意义的新款服装,通过这种巧穿衣妆的方法来达到转移情绪、分散思绪、调解心结的目的。
听听音乐早晨起床后,打开自己喜欢的歌曲,边听音乐边进餐,给精神“松绑”,有利于预防“晨脾气”。
出门散步养成清晨运动的好习惯,坚持出门散步、练操、打太极拳等活动,通过户外运动与人交流,使思想豁达、意志坚定、精神充实。
要想身体更加的健康,建议大家在早晨醒来的时候就应该保持一整天的愉快心情,这样也可以减少患抑郁症的几率。但如果总是莫名发火,一定要想办法及早调节,控制不良情绪。
2型糖尿病在中医属于消渴症的范畴,基本病机为肺热津伤、胃肠燥热,以及肠胃虚弱,导致气机运行不畅,治疗消渴症的经络穴位主要有肺经、胃经、肠经、肾经,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1、肺经:消渴症的患者可以按摩列缺穴、鱼际穴、太渊穴等,列缺穴位于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在腕横纹上1.5寸的位置,鱼际穴位于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太渊穴位于腕桡侧缘,在腕横纹中点直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在腱侧缘凹陷处。按摩列缺穴可以缓解肺热,缓解口干、口渴等症状。肺胃蕴热型消渴症的患者,可以按摩胃经,通过改善胃肠道功能,缓解口干、口渴等症状;
2、胃经:消渴症的患者也可以按摩中脘穴、足三里穴、天枢穴等,中脘穴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的中点处,在前正中线上,也就是脐上4寸的位置。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在膝盖下外侧的凹陷处,天枢穴位于脐旁开2寸处;
3、肠经:消渴症的患者也可以按摩小腿的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旁开一横指;
4、肾经:部分消渴症的患者也可以按摩肾经,肾经位于腰部,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如果消渴症的患者想通过按摩进行治疗,建议及时前往医院中医内科就诊,由医生进行望诊、切诊等检查明确具体病情。
1
治疗药方
为进一步做好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工作,重庆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组织中医药专家,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专家委员会对新冠肺炎感染者家中医药的干预指导,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根据“正气存在,邪不可干”的理论,制定了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止病毒侵袭的预防处方。采用党参、黄芪、白术、藿香、防风等扶正祛邪中药,一日一剂,一日三次,饭后温服,一周一疗程,可服用1-3疗程。
如果新冠肺炎有症状怎么办?根据发热、寒颤、全身疼痛、咳嗽、喉咙痛、腹泻等不同症状,开发了新冠肺炎治疗1-6号方。
1号方:发热;
二号方:寒颤,全身疼痛;
3号方:咳嗽(黄痰);
4号方:咳嗽(白痰);
5号方:喉咙痛;
6号方:腹泻。
可根据症状自行选择。医院代煎。
服用方法:一次一袋,一天三次,饭后温服,共服7天。
2
预防香囊
俗话说,“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佩戴香包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民间习俗,不仅具有装饰效果,而且具有预防瘟疫的作用。小香包,太神奇了,让我们一起理解吧!
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到,戴香囊有“避疫不染”的功效。《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也说:“香者,气之正,正气之盛,除邪辟污。”。说明芳香气可以通过帮助正气、消除浊气来预防和控制疾病。
中药香囊中药挥发性香味,通过口鼻粘膜、皮肤毛孔、经络穴位、气血经络,调节气机,疏通经络,中药香味也能刺激神经系统,刺激鼻粘膜,使鼻粘膜抗体分泌免疫球蛋白含量,不断刺激免疫系统,促进抗体生成,也能抑制各种致病菌的生长,同时,采用安神促睡眠的中药,使身体的功能得到良好的休息,从而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起到预防传染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