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急性中耳炎

254篇文章

21415人浏览

1 小儿无端哭闹,要检查耳内有没有问题

婴儿无忧无虑,一般不是吃奶,就是睡觉。特别是睡觉,要占去婴儿大部分时间。如果既不肯睡,又不肯吃奶,发声的和发光的等等玩具也引不起他的兴趣,反而持续哭闹不止。这个时候,除了立即去医院诊治,还应该注意检查看看小儿的耳内有没有问题。

但除了发烧,什么原因都找不到,不能对症治疗,孩子仍会哭闹不止。遇到这种不明的哭闹,应该立即想到孩子是不是惠了急性中耳炎,或是耳朵眼里长了疖子,这是因为孩子实在太小,不会说话,无法表达自己在何处有痛苦。他痛得不可开交,自然只有哇哇大哭了。其实只要请耳科医生看一看外耳道和鼓膜,就能及时查出哭闹不止的原因。

婴儿如此幼小,为什么也会得中耳炎和耳疖呢?原来,婴儿的咽鼓管还没有发育成熟,与成年人的相比,既短又相对粗大,两端呈水平状。如果让孩子取平躺位吸奶或喝水时,奶汁或水很容易经咽鼓管流进中耳腔。又例如平躺着喂食,胃和咽喉都处在一个平面上,胃内容物也能反流,吐出奶来。这时不但容易咳呛,更易进入鼓室。这就是婴儿最容易发生急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婴儿平躺着哭泣,泪水顺着眼角,很自然地流进外耳道内。婴儿耳朵眼里原本存有母体留下的羊水干固物,一遇到泪水或脏水,就能促进细菌繁殖,引起外耳道炎或外耳道疖。给婴儿洗澡、洗头时,应注惫,勿将水弄到他们的耳朵眼里去。

患急性中耳炎和耳疖,局部发生红肿时,疼痛难忍,婴儿自然哭闹,辗转不能入睡,一直等到鼓膜穿孔,脓液从中耳腔里流出,中耳受到的压力消失,疼痛才停止,婴儿也就不再哭闹了。患了耳疖,最容易反复发生,孩子会受更多痛苦。为了预防婴儿发生急性中耳炎和外耳道疖,最好不让孩子取平卧位吸奶和吸水.也不让孩子平躺着哭泣。喂奶、喂水时取半坐位,自然会减少发生急性中耳炎的机会。

2 牢记导致面瘫的原因 趴桌午睡不应该

办公室里,几乎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趴桌午睡。然而,长期趴桌午睡容易导致“面瘫”。面瘫,也有“歪嘴巴”之称,是面部运动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种疾病。下面就来看导致面瘫的五个主要原因吧。

导致面瘫的五个原因

吹风受凉

面部如果受到风寒的侵袭,那么就很容易导致面瘫发生,因为这种情况下,面部营养神经的血管会因为受到风寒而发生的痉挛引起神经组织水肿、受压迫、缺血,进而导致面瘫。

吃刺激性食物

过冷过热,或是刺激性的食物,过量吃素或不吃主食,维生素的缺乏,若缺乏维生素B1会引起乳酸堆积侵入脑部,过量的吃海产品、蛋类、牛奶、巧克力、毒化中枢神经系统,使脑组织消耗氧的能力减弱,以至引起暂时性的痉挛。

趴在桌上睡午觉

在办公室桌子上长时间趴着睡午觉容易影响血液循环,使脑供血不足,引起面瘫。适当午睡可以为下午的工作积攒能量。可是午睡也有讲究,如果方法不当,有可能导致面瘫。上班族趴着睡觉,容易导致多处神经受到挤压,两臂、脸部、手脚都麻。再加上夏秋交替时,早晚凉、中午热,很多人午睡时都开空调,甚至对着风口吹,这样易受到风寒侵袭,导致面部肌肉痉挛。

病毒感染

由于从面瘫病人面神经活检标本中可分离出单纯疱疹病毒,从鼓索神经中可检测出免疫复合物,且血清中某些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以及本病之钆增强MRI与其他病毒性疾病相同等,故有病毒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说。

急性中耳炎感染

不要小瞧了此炎症,它是引起面瘫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较为常见的如中耳胆脂瘤,如果胆脂瘤侵蚀和破坏面神经骨管直接压迫到面神经就有可能导致面瘫。好多的面瘫患者是因为感染了病毒。病毒感染是导致面瘫的原因中最常见的因素。常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特征为面瘫患者一侧周围性面瘫伴有耳廓疱疹出现,面瘫患者感觉剧烈耳痛,预后欠佳。

温馨提示:要想远离面瘫疾病,建议日常多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避免过劳,减轻工作压力,感冒、牙痛或者中耳炎等疾病时要及时系统治疗。

3 宝宝感冒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宝宝感冒是常事,因此很多家庭都会备有各种感冒药,一旦宝宝出现感冒症状就会给宝宝服药。但是专家建议家长们不要粗心大意哦,有些疾病与感冒的症状非常相似,不要用错了药。

下面几种类似感冒的疾病,父母要更加注意:

1.麻疹在发病的头1至2天有发热,上呼吸道呈感冒症状,伴流泪、流涕、眼结膜充血发红、怕光。第3天起先在口内粘膜上出现麻疹斑,其后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先出现在耳后皮肤,继之出现于头部、面部、躯干、四肢。随出疹增多,发热也加重。

2.风疹在发病的头24小时,可有轻度上呼吸道感冒症状,如发热、流涕、咳嗽等,1至2天后皮肤出现浅红色丘疹,先从面部开始出现,在发病1至2天内遍布全身,并在2至3天后皮疹消退不留痕迹。出疹时有耳后淋巴结及枕部淋巴结肿大。

3.水痘起病时有微热,全身不适,2天后在躯干和头面部皮肤上出现红色米粒大小的丘疹,尤以四肢比较多。丘疹出现1至2天后变成水疱,呈椭圆形,大小不等,疱内含透明液体,有痒感,5天左右泡疹干缩结痂,3周后痂皮脱落,不留疤痕。

4.猩红热起病急,发热高,发热3天后,先在头部、胸上部皮肤上出现呈猩红色的皮疹,然后扩展蔓延至全身。皮疹针尖大小,密集排列,像鸡皮一样,也有的皮疹融合成片。伴随出疹时有咽痛、扁桃体红肿,口唇周围苍白,舌面呈杨梅状。

5.百日咳发病时有感冒样的鼻塞、流涕、干咳、低热等,但咳嗽越来越重,呈阵发性和痉挛性咳嗽,咳得很费劲,面红耳赤,咳嗽终末出现似鸡叫的吸气回声,接着又出现一阵相同的咳嗽,反复如此出现,一般持续2至6周。

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本病简称\"流脑\"。起病时有发热、鼻塞及轻微咳嗽,很快转为寒颤高热,剧烈头痛,有喷射性呕吐,面色苍白,精神不振,甚至出现抽搐。多数人的皮肤上出现瘀点或瘀斑,婴幼儿出现前额膨出,头部强直等脑膜炎症状。

7.其他还有一些疾病也以感冒症状开始,如急性扁桃体炎、急性中耳炎、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肺炎、肺结核等。因此,如果孩子有感冒表现,切不可掉以轻心,要密切注意观察,及时去看医生,以免耽误治疗。淋巴结是人体的\"防御屏障\",担负着阻挡细菌和病毒的作用,防止细菌扩散到全身。

以上提到的疾病与感冒症状非常相似,当宝宝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时,不要急着用药,先找出病因更重要,以免耽误治疗时机。更多相关知识,小编推荐您阅读:幼儿喝酸奶可以防感冒

4 中耳炎喝双黄连口服液有效吗 慢性中耳炎两个月不好怎么办好

中耳炎喝双黄连口服液有效吗

慢性中耳炎是一种慢性化脓性炎症,大多是急性中耳炎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导致的,主要症状是流脓、出血、听力下降等。慢性中耳炎的主要治疗方案是找到病因并且消除病因,不同的中耳炎治疗的方法是不同的。对于单纯型的中耳炎建议根据病因进行药物治疗,以下是慢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

1、中耳炎的患者要注意定期对外耳道进行清理,耳朵内可以局部应用消炎药物,采用双氧水洗耳后用抗生素水溶液滴耳,也可以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滴耳后尽可能保持外耳道的干燥。

2、如果患者存在上火、感冒、炎症等,建议对症治疗,才能缓解中耳炎的症状。可以服黄连上清片、牛黄解毒片、双黄连口服液或板蓝根颗粒进行治疗。

3、慢性中耳炎患者由于耳朵进水导致细菌同时进入中耳内,中耳内温暖潮湿的环境导致细菌大量繁殖的,可以口服消炎药物进行治疗,比如罗红霉素、甲硝唑等。

4、严重的慢性中耳炎患者还要进行咽鼓管吹张术,有助于鼓室通气和排液,对于防止鼓膜粘连也有一定的作用。

5、在饮食方面要饮食清淡,注意多吃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多喝水少喝酸甜饮料,少吃辛辣煎炸食品,少抽烟喝酒,不吃可能会导致过敏的食物。

以上是慢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患者平时要注意保持外耳道的清洁和干燥。如果是胆脂瘤型的中耳炎,可能造成严重的颅内并发症以及听力的损伤,建议到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后在考虑治疗方案。由于慢性中耳炎是比较容易复发的,建议定期去医院检查,如果再次复发一定要及时治疗。

5 复方磺胺甲恶唑片的用法用量 小儿复方磺胺甲噁唑片成人吃多少

小儿复方磺胺甲噁唑片成人吃多少

复方磺胺甲恶唑片的用法用量与治疗的疾病和年龄相关,疾病和年龄不同,其用法用量也不同。

一、复方磺胺甲恶唑片的用法用量:

1、成人常用量:

①治疗细菌性感染,一次服用磺胺甲噁唑800mg,每12小时服用1次。

②治疗卡氏肺孢子虫肺炎一次服用磺胺甲噁唑18.75-25mg/kg,每6小时服用1次。

2、小儿常用量:

①2月以下婴儿禁用。治疗细菌感染,2个月以上体重40kg以下的婴幼儿按体重口服一次磺胺甲噁唑20-30mg/kg,每12小时1次。

②体重≥40kg的小儿剂量同成人常用量。治疗寄生虫感染如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按体重一次口服磺胺甲噁唑18.75-25mg/kg,每6小时1次。

③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疗程至少10-14日,尿路感染的疗程7-10日,细菌性痢疾的疗程为5-7日,儿童急性中耳炎的疗程为10日,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疗程为14-21日。

二、服用复方磺胺甲恶唑片的注意事项:

1、肝脏损害:可发生黄疸、肝功能减退,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肝坏死,故有肝功能损害患者宜避免应用。

2、肾脏损害:失水、休克和老年患者应用本品易致肾损害,应慎用或避免应用本品。肾功能减退患者不宜应用本品。

综上所述:复方磺胺甲恶唑片的用法用量与治疗的疾病和年龄相关,患者服用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并谨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