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篇文章
17599人浏览
定期体检,排查疾病是预防大病的关键。肿瘤学科的专家指出,定期接受防癌体检、筛查癌症,能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发展到中晚期癌症。尤其是以下八类人群,更要积极排查,预防肠癌。
结直肠癌是预防效果最好的癌症之一,一是因为出现癌前病变即肠息肉时,一般需要5-10年才能发展为癌症;二是因为临床上痔疮和直肠癌有很多相似的症状,治疗痔疮时医生“顺便”可筛查,而结肠镜检查能100%发现息肉和肠癌。
专家介绍,患者有症状,却因为怕麻烦不做检查,自己又意识不到会发展到肠癌。建议以下八类人群早做筛查——
1、40岁以上人群;
2、有痔疮和长期便血;
3、直系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
4、有慢性腹泻,持续超过3个月;
5、经常发生便秘、黑血便和黏液便;
6、有慢性阑尾炎、胆囊炎或已切除阑尾和胆囊者;
7、长期精神抑郁、近三个月体重明显下降的人;
8、肥胖者患肠癌的风险高于体重正常者。
以上八类人群一定要积极防治疾病,定期筛查,有效预防肠癌。更多关于癌症的内容,
癌症在没有患上之前没觉得有那么可怕,但是对于患上的人来说犹如一场生命终结前的噩梦,时时反省自己的生活,会发现其实癌症一直就在他的身边潜伏,是自己的哪些习惯爆发了癌症的“怒怨”~
一、暴饮暴食伤身体
日本一项研究成果指出,“每顿都吃得很饱”和“基本上只吃八分饱”的人相比,前者患癌的概率更大。专家建议,做到只吃“八分饱”,不妨尝试以下几招:感到有点儿饿就开始吃饭,而且每餐在固定时间吃,这样可避免太饿后吃得又多又快;吃饭至少保证20分钟,因为从吃饭开始,经过20分钟后,大脑才会接收到吃饱的信号;用小汤匙代替筷子,每口饭咀嚼30次以上,减慢速度。
二、嗜荤如命不可取
无肉不欢的人,很容易出现肥胖、冠心病、肿瘤等问题,而足量的蔬果纤维,能减少结直肠癌、乳腺癌等数种癌症的发生率。要保证身体需要,每天应吃400克以上的蔬菜,吃肉不要超过75克,体积相当于一副扑克牌大小。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科学项目经理蕾切尔·汤普森博士推荐:西红柿可降低前列腺癌危险,西兰花、卷心菜和豆芽能降低患消化系统癌症的几率,草莓、洋葱、大蒜中都含抑制肿瘤生长的成分。
三、熬夜、晚睡没好处
“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的说法并不夸张。英国科学癌症研究中心研究了世界各地1000余名30—50岁的癌症患者,发现其中99.3%的人常年熬夜,凌晨之后才会休息。专家说,长期熬夜会影响神经中枢,干扰内分泌,影响免疫机制,让人更易患上癌症。熬夜最好不要超过12点。如果加班到凌晨,最好找一间窗帘有遮光布的房间睡觉,漆黑的环境有助于体内褪黑素的生成。
四、突击学习、工作太劳累
淋巴瘤、肝癌、肺癌被列入累出来的癌症前三名。专家表示,过度劳累虽不直接导致癌变,但会导致肝病、肺病反复发作、不断加重,并最终诱发癌症。所以,不要过度劳累,加班不要太晚,工作时间不要过度紧张,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周六日保证一定的休闲时间、健身活动,以调试心情。平时也可多做一些净化心灵的活动,如静坐、冥想、聆听心灵音乐等。
五、甲醛家具埋下的种子
装修的刺鼻气味比室外灰蒙蒙的天空要可怕得多。专家建议,装修期间一定要开窗通风;少用人造板材;小房间少放新家具,甲醛、苯等总是喜欢隐匿在新家具中,即便您闻不到刺鼻的味道,也不代表它不存在;少用大理石和花岗岩,氡已经成为肺癌第二大诱因,它主要藏身于花岗岩、大理石等中;少用油性漆,水性漆则环保得多;装修结束后至少要晾两三个月才能入住。
六、争强好胜的性格应该改
雅典凯菲西斯肿瘤医院的研究人员调查了448名接受乳腺普查的女性,发现有敌意、侵略性强的人被诊断出乳腺癌的概率最高。何裕民提醒,如果您觉得生活中让您生气的事像道坎一样,怎么也迈不过去了,思想钻了牛角尖,而且抑郁的心态持续时间特别长,达到一两年以上,就要小心了。豁达的心胸、愉悦的心情是癌细胞的“天敌”,应对事情的后果不做无谓联想,多交朋友,种花养鸟,读好书,常晒太阳。
大便出血的颜色有很多种,通过观察这些附着在粪便上的血液颜色可以判断出大便出血的原因。不同原因引起的大便出血症状和颜色不同,而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便血原因也会不同。
引起便血的原因常见的有下消化道疾病、全身性疾病及上消化道疾病。肛门痔病、损伤、消化道炎症、肿瘤、血管病变等均是导致便血的常见原因,某些急性传染病、肠道寄生虫病、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以及维生素缺乏等全身疾病也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各种原因的便血情况也有所不同。因此,临证时应结合患者的年龄、便血的性状、出血的方式、量及发生发展过程等因素加以考虑。
大便出血的诊断注意事项:
忌不问年龄与性别
成年人便血多是内痔、肛裂、炎性肠病等,内痔出血男性多见,肛裂出血则多见于年轻妇女和便秘患者。儿童便血多为直肠息肉、肠套叠。家族性息肉病多于青春期发病,多为粘液血便。中老年便血则要排除结直肠癌及结肠憩室的可能。
忌不分便血性状、出血方式、颜色和出血量
病变部位不同、病种不同,导致的便血情况也不同,临床一定要仔细询问、分析患者主诉的病史,对每一个环节都要加以重视,以便快速、准确判断病变原因及部位,使检查更有针对性。少量便血一般来源于肛门及直肠、乙状结肠疾病,如内痔、肛裂、息肉、肿瘤等;大量便血多见于上消化道大出血、急性出血性坏死性结肠炎、大肠血管瘤、结肠血管扩张症以及痔术后继发性大出血等。
忌不问便血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不同疾病的便血有其各自的发病特点。内痔、肛裂常在大便后出血;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结肠憩室、阿米巴痢疾、结肠息肉病等常呈反复、间歇性少量便血;中晚期结肠直肠癌可为持续性少量便血。上述病变的便血一般起病均较缓慢,持续时间较长。急性细菌性痢疾、出血性坏死性结肠炎、肠套叠等便血起病均较急。
忌不考虑伴发症状
便血的伴发症状对其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如痢疾、直肠炎症、直肠癌等便血常伴有肛门下坠、里急后重;内痔、息肉便血则无肛门疼痛;肛裂则伴有肛门疼痛及便秘;肛门直肠损伤造成的便血在近期有注射或手术病史;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常伴腹泻、左下腹隐痛;出血性坏死性结肠炎、肠套叠伴有剧烈的腹痛;细菌性痢疾、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阿米巴肠病多起病急,伴有发热、腹痛。
很多疾病会引起大便出血,所以大便出血的原因很多。患者在治疗时不要对医生有所隐瞒,便血并不是绝症,只要积极的配合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如今,肠癌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成为恶性肿瘤的老三,而且年轻人的发病率大幅度上升。因此,想要远离肠癌,专家提醒大家,当发现大便习惯改变或便血时,应警惕肠癌袭来,及早到医院检查。
早期症状似“湿热”误诊率超过50%
专家介绍,在广东,结直肠癌的患病人数逐年增加,不过,由于初期症状并不明显,很多患者常把大便改变当成湿热或消化不良,等到症状特别明显,才到医院就诊。肠癌误诊率达50%-80%,许多患者因此失去了手术治愈的机会。因此,出现以下情况时,就应考虑肠癌的可能,及早到医院排查。
1、腹部持续不适、隐痛、腹胀;
2、大便习惯改变,出现便秘或腹泻,或者两者交替出现;
3、便血或黏液便;
4、原因不明的贫血或体重减轻,又或者出现腹部肿块。
检查不用害羞3招揭开大肠癌的伪装
1、从年龄上区分。
痔疮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的人身上,而肠癌患者多是中老年人,尤其是年龄在40~60岁的人群,如果发现大便带血,要及时检查,排除大肠癌。
有人把大肠癌比喻为“隐形虎”。这是因为大肠癌的可怕在于它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而当患者出现脓血便、肠梗阻和进行性贫血而去就诊时,病变多已进展至中晚期,这只隐形的老虎便肆意发威,吞噬人们的健康。
2、观察大便及出血颜色。
大肠癌与痔疮患者都会出现大便带血的情况,但痔疮患者血色鲜红,与粪便不相混合,血液多随大便排出后滴下;而肠癌患者血色较暗,多混在大便里。在肠癌晚期,还会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比如原来是一天一次大便,现在几天一次或一天十几次,并且带有黏液,还有下坠的感觉。便血是痔疮一大重要病征,但一有便血就当痔疮治疗可就大错特错了。同在肛部发病,同样有便血症状的肠癌、直肠息肉极易被误诊为痔疮
3、肛门指检。
大部分的痔疮和肠癌都是发生在手指可以触及的部位,因此肛门指检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如果手指触到的是一些凸起的小粒则为痔疮,如果触到肠内有菜花状的硬块,或边缘隆起、中央凹陷的溃疡,就要高度怀疑是肠癌了。
检查后,指套上沾有血液、脓液的,也是肠癌的特征性表现。当然,肛门指检最好请经验丰富的肛肠科专科医生做。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引起的。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与多种疾病风险增加有关。
2型糖尿病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比正常人群高5-10倍。2型糖尿病还与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2型糖尿病患者患肿瘤的风险也增加。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患结直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这可能与胰岛素抵抗导致的细胞增殖异常有关。
2型糖尿病还与骨质疏松症、抑郁症等其他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降低的风险增加,骨折风险也随之增加。同时,2型糖尿病还与抑郁症状的发生有关。
2型糖尿病不仅会导致血糖控制不佳和并发症的发生,还会增加多种疾病的患病风险。在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并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