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篇文章
40686人浏览
三清片能和藿香正气胶囊一起吃吗
平时脸上总是爱冒油,是不是湿热体质呢?这应该是很多人的烦恼,尤其是额头和鼻子处,感觉油光油光的,该怎么调理比较好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大部分人都知道看湿热重不重,应该看舌苔,如果舌苔是黄腻的,那么肯定是有湿热。但是额头或鼻子处爱冒油,却不一定只是湿热,也有可能是阴虚火旺引起的。
也就是说体内有热,脸上相对容易冒油。但是阴虚火旺出现的额头冒油和湿热引起的会有些不太一样,怎么看呢?
我们说看舌苔是最好的辨别方式,阴虚火旺的舌质往往是比较细或瘦小,舌红苔少;而湿热的舌质多偏大(也有正常大小,但一般不会瘦小),苔比较厚腻,可能是黄苔,也有可能是白苔。
可能有人会觉得很奇怪,不是说白苔是寒湿吗?为什么湿热也会出现白苔呢?
其实在湿热不是很重的情况下,舌苔也可以是白的,只是它白腻而干,不湿润。而寒湿的舌苔是白腻但多湿润或水滑。
此外,脸上冒油的情况也有所不同,在洗脸的时候尤其明显。对于阴虚火旺出现的冒油,脸上清洁干净后皮肤容易感觉干燥,摸起来感觉比较粗糙。
而湿热的脸,虽然清洁干净后,但还是觉得没洗干净,脸上还是油油的感觉。
当然阴虚火旺和湿热的其他症状也是很容易鉴别的,比如阴虚火旺的人容易口干,口渴,失眠,盗汗,容易低热,小便少,大便干或便秘等等。
而湿热体质的人容易口苦,口臭,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四肢困重,胸闷,虽容易出汗,但汗出不透,浑身黏腻感,小便黄,大便黏腻不爽等。
还有部分男性特别容易出现阴囊潮湿、瘙痒等症状,这些都是属于湿热的表现。
那应该怎么调理比较好呢?阴虚火旺体质的调理之前文章有详细介绍过,主要以滋阴清热为主。那湿热体质应该怎么调理比较好呢?
湿热体质主要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热,一个湿,所以用药得用清热寒凉的药物来去除体内的热;再用淡渗利湿的药来去除体内的湿。
比如生薏苡仁(不要炒,炒了去湿热的效果不好),用量要大,可以30-60克,甚至120-150都可以,薏苡仁这个药很安全(但是孕妇不能用,以免滑胎)。也可以再搭配赤小豆、茯苓、猪苓、滑石、藿香、佩兰等,都是祛湿不错的选择。
如果体内的热明显的话,可以加菊花、金银花、蒲公英、黄芩、车前草、苦参等等,既能清热又能祛湿。
可能有人说喝茶太不方便了,而且有些药不煮,味道还很难出来,比如薏苡仁、黄芩、车前子等等,这些都需要先煮一煮。那有没有一些中成药呢?
当然有,不过在我们祛除体内湿热的时候,还是需要简单地区分是脾胃湿热,肝胆湿热、大肠湿热和膀胱湿热等等,才能更加准确地用药。
比如脾胃湿热,多表现为食欲不振,身热不扬(感觉身体闷热),脘腹胀满,肢体困倦,恶心呕吐,大便溏泄等等。
可以用藿香清胃胶囊,清热祛湿颗粒,藿香正气丸,香连化滞丸等等,都具有清热、利湿、健脾的作用。
比如肝胆湿热,多表现为烦躁,口苦,胸肋胀满,恶心呕吐,目黄,面黄,小便黄,阴囊潮湿,瘙痒,大便黏腻不爽等。
可以用龙胆泻肝丸,茵陈五苓丸,护肝宁片,利胆排石片,双虎清肝颗粒,和肝利胆颗粒等等,都具有清利湿热,疏肝利胆的作用。
比如大肠湿热,多表现为食欲不振,口臭,脘腹痞满,大便臭秽,小便短黄等。
可以用枳实导滞丸,四消丸,连蒲双清胶囊,肠炎宁胶囊,葛根芩连丸等等,都具有清热、利湿、通便的作用。
比如膀胱湿热,多表现为小便不利(小便多或短少,或排尿困难),淋漓涩痛,或发热,尿血,伴有口干,口渴,心烦等。
可以用尿清舒颗粒,五苓散,猪苓丸,前列金丹片,前列消胶囊,三清胶囊等等。
因此,对于一个体内有湿热的人,不要只记得薏苡仁或赤小豆,要根据自己体内湿热所在的部位,进行相对应的选择一些药物或方法祛除。如果不讲究方法,随便用药,要么容易出现腹泻拉肚子的现象,要么就是越吃湿热越重,而且口干越明显,因为祛湿的同时往往容易伤阴。
对于女性而言,头发是可以增加美丽的道具,因此烫发美发成了乐此不疲的事。但是美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很多人就因此掉头发。当然掉头发也不仅是因为这个原因。小编给大家揭秘女性爱脱发掉发的原因。
不正常的掉头发,是因为头发的生长受到了影响的缘故。头发的生长需要营养,而营养是靠血液运送的,如果一个人长期多病,身体软弱,血气不足,身体营养很差,头发就会因缺少营养、生长不好而短命脱落。这样的人就容易掉头发,掉的也比较多。有人生过一场大病以后,头发掉得稀稀拉拉的,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人用脑过度,或者经常心事重重,烦闷,或者遇到了什么事儿,精神过于紧张,使脑子受到了很大的刺激,有时候也会影响到头发营养的供应和生长。因为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属大脑管的,大脑受了刺激,活动乱了脚步,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势必要使身体的营养受到刺激,出现掉头发的情况。有的人遇到什么过于激动的事,大脑受了强烈的刺激,精神很不正常,有时一夜之间头上的头发就脱掉一大片,人们说是“鬼剃头”、实际上就是这样脱掉的。
头发生长原本就有一个生长与衰老的周期,自然生理性的落发其实每天都在发生。但是也有一些掉发是病态性因素所导致。以年轻人来说,比较常见的是圆形秃,也就是俗称的“鬼剃头”,这是一种因为压力、情绪,导致一个头皮一个区块的毛发突然进入生长末期,突然掉光。这类的情况下毛发在经过治疗后,三到五个月内可掉头发情况须先诊断是病理性还是生理性因素造成的,如担心是健康有问题,最好还是请专业的皮肤科医师帮忙诊断,如果本身头皮比较油腻,建议改用清爽型的洗发精改善发质。
脱发的主要症状是头发油腻,如同擦油一样,亦有焦枯发蓬,缺乏光泽,有淡黄色鳞屑固着难脱,或灰白色鳞屑飞扬,自觉瘙痒。若是男性脱发,主要是前头与头顶部,前额的发际与鬓角往上移,前头与顶部的头发稀疏、变黄、变软,终使额顶部一片光秃或有些茸毛;女性脱发在头顶部,头发变成稀疏,但不会完全成片的脱落。
中医学认为本病有两种原因:一是血热风燥,血热偏胜,耗伤阴血,血虎生风,更伤阴血,阴血不能上至巅顶濡养毛根,毛根干涸,或发虚脱落;二是脾胃湿热,脾虚运化无力,加之恣食肥甘厚味,伤胃损脾,致使湿热上蒸巅顶,侵蚀发根,发根渐被腐蚀,头发则表现粘腻而脱落。
该出汗时就出汗
研究表明,人体对热的耐受能力的强弱与体内细胞中热应激蛋白的多少有关。经常坚持运动的人,体内热应激蛋白合成显著增多,对热的耐受力增强,可抵挡高温热浪的侵袭。而喜欢享受空调的人,体内的热应激蛋白合成减少,对高温的耐受力下降,一旦离开空调来到外界热浪滚滚的环境中,便难以适应。汗腺这一“空调装置”也会因长时间不用而启动不灵,汗出不来,热量散发不出去,极易发生中暑。
链接:正常人每天约排出5001000毫升的汗液,夏季可达15002000毫升。如果汗腺停止排汗或出汗过多,均是不正常的现象。从中医角度来看,汗是津液的代谢产品,与鼻涕、眼泪、口水和唾液共称为五液。汗亦被称为心液,而心主血,因此有汗血同源的说法。出汗过多,会耗气,也会伤及津液而损于心血。
从汗液看健康
体除嘴唇等极少数部位没有汗腺外,全身有200250万个汗腺,将其连接起来长达2030公里。热汗由胸、颈、背等处排出,冷汗则由手心、脚心、腋下排出。人体这些部位汗腺发达,平均每平方厘米有400600个汗毛孔。据实验测定,每出1公斤汗,可降低体温15℃左右。
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盐分,在1公斤汗水内含有1.53克盐,因而汗水是咸的。出汗过多的人,体内不仅水分丢失,盐分也随之减少。人们在出汗多的情况下,不要光喝白水,还要在饮水中加适量的盐,或多吃稍带咸味的食物,以满足人体对水和盐的需要,达到“收支平衡”。
1.汗量
无汗:又称闭汗,是指汗腺减少或机体不产生汗液,身体局部或全身少汗或完全不出汗。患者某些部位或全身皮肤非常干燥,他们多半曾患有皮肤病,令毛孔闭塞,以致无汗。另外,若身体新陈代谢紊乱,亦可能会无汗。
多汗:多汗是指在恒温和静态情况下,仍大量出汗。若多汗兼有心悸、食欲亢进、情绪波动、失眠,可能是甲状腺机能亢进。若多汗兼头晕乏力,以及感到饥饿,可能是血糖过低及肝功能欠佳。服用某些药物后,亦会产生多汗反映。若汗出如珠,冷汗不止,须加注意,这是气散虚极的表现,中医学上称为“绝汗”,是病危的表现。
2.出汗时间
自汗:在白天,精神清醒的状态下,非因劳动、穿厚衣或高温而汗自出。中医认为这是气虚、阳虚的表现,身体因失却固摄力而不自觉地流汗。自汗的人通常精神不振、气短、怕冷。
盗汗:指入睡后,在半夜或黎明时分,胸部、背部、大腿等地方出汗,汗量甚多,可令衣服湿透。醒后则没有出汗。盗汗多阴虚所致,若伴有低热、两颧潮红、手心发热,口干等症状,可能是肺病的征兆,如结核等。
3.出汗部位
头汗:以头面部出汗为多,是肝胃有热及气虚所致。若兼有四肢发冷、气短,多为阳气虚。如果突然出现一侧额头出汗,多是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可能患有动脉瘤。
手足汗:心情紧张时会手脚出汗,若非此因而经常两手潮湿和冰冷,多因脾胃湿热,气虚、肾虚所致。
4.汗的颜色
一般人的汗是无色的,也可以略带淡黄色,这是正常人的汗色。患有不同疾病的人,汗色会因病而异,其恰如症状的指示剂。人若服用了氯化钾后,汗液会呈红色。吃蛋黄、胡萝卜过量,汗液会呈深黄色。
链接:一吃饭就出汗
这种情况医学上称为“饮食性多汗症”。主要表现在每次进食尤其是在进热食或刺激性食物时,大量的出汗。一般多局限于口唇、前额、面颊、鼻部、颏下等部位,严重者胸部及背部也可大量出汗。
进食停止后,出汗现象则渐次减少至停止。饮食性多汗症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多数自幼年开始发病,主要原因是中枢神经失调,使植物神经系统的汗腺分泌纤维过度兴奋所致。继发性者多见于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如周围神经受损伤等。以上症状一般不需治疗,也无有效疗法。病情严重者可行副交感神经阻断手术。
多汗可能是疾病先兆
低血糖:引起低血糖的原因很多,可以以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为主要表现,发作时因血糖突然下降刺激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出大量肾上腺素,可导致大量出冷汗。
甲亢:即甲状腺机能亢进。怕热多汗是这一疾病的特征之一,而且还表现为精神紧张、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难以入睡等症状。
嗜铬细胞瘤:其常见的症状就是淋漓多汗,出汗具有阵发性,有时也可以持续性出汗,但阵发性发作时面部潮红或变白可同时发生。还会出现心慌、手抖、四肢发凉等。但此病发作时常伴有明显的血压升高,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头痛症状。
1.冷汗:每当人在生病、受惊吓,或心绪格外紧张、生理心理功能失常时会不断地排出大量淡而无味的汗,触之发凉。出汗后常有“心有余悸”之感。
2.粘汗:汁出粘腻,发稠发热,系重感冒或其它病症高烧,服用解热退烧药后一种病汗。此种汗表明身有湿热不清,需通腠通去湿热,方可痊愈。
3.黄汗:汁色变黄,似黄裱纸色,多因大汗后冷水冲浴,寒湿之邪入内,或因寒湿郁遏肌肤腠理之间,导致汗液疏泄失常,汗中尿素等含量增多。
4.血汗:又名红汗、肌衄。汗液淡红,如洗肉水样。中医认为,凡气血、阴阳偏盛或偏衰,肝火旺盛和阳衰不能固表者,每致汗液变红。现代医学认为和内分泌功能紊乱有一定关系。
5.鼻汗:每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工作劳累、讲话过多时排汗,汗液自鼻梁及鼻翼两侧渗出,缓缓淌下,汗珠晶莹可见。若病变见于肺气宣萧失常。多见于肺虚病人。
6.额汗:汗出局限于头额部,甚至汗如蒸笼热气,故有“蒸笼头”的俗称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外感六淫,脏腑内伤者,均可引起头额汗。
7.半边头汗:整个头部以鼻中分成两半,一半头出汗另一半头滴汗皆无。此系因大病后夫妻同房,阴阳双亏而寒阻经络“百会”穴。
8.半边身汗:指半边身体多汗,而另半身无汗或汗出甚微。多因气血不足内阻经络所致,每常见于青年人高血压脑病、肾性高血症、中风、半身不遂、截瘫等患者。
9.劳心汗:系指心窝部和两乳房中间部位多汗,而其它部位无汗或汗出甚微,多因忧、思、惊、恐过分而伤及心脾所致,以至心不主血,脾不统血而胸汗涔涔。常见于劳心过度的知识分子。
10.手足汗:中医认为“脾主四肢”,凡脾胃湿热内蒸不宣、血虚、阳亏、中阳不足,均可导致手足多汗。严重的无论寒暑,手足汗均多。
11.会阴汗:汗出局限于会限和外生殖器部位,凡湿热下注,肾阳虚衰,均可导致会阴部有异位汗出。女青年如患有外阴瘙痒症、阴道炎等妇科病,亦可出现异味的会阴汗。
12.腋臭汗:汗臭如狐骚气味,夏天出汗多时味更浓烈,这是因为分布于腋窝、腿腋等外的大汗腺分泌异常所致。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多于男性,尤以青春期姑娘更多见。
13.焦味汗:汗出津津,绵绵不断,散发出一股糊焦洁或燃煤味。重者焦味很浓,可刺激周围人打喷嚏、流清涕。此症局限于青年男性,系因手淫过频,或经常梦遗滑精,又不注意清洗会阴者
高烧病人的“战汗”,手术或女姓分娩后的“虚汗”,生命垂危、弥留之际的“脱汗”,以及前面所述的“自汗”、“盗汗”,都是不同病变或不正常的“奇汗”。
对待上述种种“奇汗”,既不要背上思想包袱,又不可掉以轻心,需及时到当地医院,请医生辨症施冶,以使疾病早日康复和恢复正常的排汗功能。
口臭很多时候发生于早上起床或者久不说话后,表现为口气重,非常影响人们的形象。尤其是女性,打扮再光鲜亮丽,如果张口说话口气重,会让人觉得很尴尬。那么口臭应该怎么办?一起跟小编来看看中医治疗口臭的方法是什么。
为什么会发生口臭呢?据所云:胃气且降,脾气且升,升降出入,乃运化之道。胃气且下降,使谷道通畅,脾气升发,津气四布,五脏六腑均受其泽。如果反之则胃气壅滞,则内湿化热、化火、化毒、成瘀。故发现自己有口臭症,还是要有足够的重视。有下例常见的四种情况均可出现口臭。
一、牙周炎。如有牙石形成,牙垢的堆积、牙龈充血、说明有牙周炎的存在,更甚者可见牙齿明显松动、疼痛,甚者有龈缘脓液流出。这时他觉性、自觉性口臭都会出现。
二、慢性胃炎。尤其是脾胃湿热证者,往往除胃脘胀痛、嗳气嘈杂、晨起即自感口苦口臭,舌苔白腻或黄腻。
三、鼻咽部疾病。急性扁桃体炎、咽峡炎、慢性鼻炎、鼻窦炎、鼻咽癌。此类疾病会出现自觉性口臭。
四、吸烟,尤其是过量的吸烟会促使舌苔形成多毛舌,使食物残渣停留在舌毛间隙并滋生细菌。此时往往有明显的他觉性口臭。
曰:“口臭因五脏六腑不调,气上胸膈,蕴结胸膈之间,而生于热,冲发于口,故令臭也。”五脏者,藏而不泻;六腑者,以通为用。文中所述五脏六腑失调是指五脏失于运化,六腑失于通畅。以脾胃为例,如胃失通降,脾失生发之权,则气逆于上,蕴结胸膈之间,蕴郁而生热;热系阳邪主升,冲出散发于口腔,因此形成口臭。再如暴饮暴食,可损伤脾胃,食积不能运化,郁而湿热腐臭之气上薰,出现口臭。
从中医理论来看,整个呼吸系统均属于肺,故用泻白散加减治疗。所谓“泻白”,即是意味着泻肺金之热。因肺在五行中属金,在五色中属白。
暴饮暴食后致食积不化者可用保和丸加减治疗,如山楂24克、六神曲15克、鸡内金12克、谷麦芽24克、枳壳15克、陈皮6克、佩兰9克、白蔻仁3克。其中山楂、鸡内金、神曲、谷麦芽能助胃消导积食;枳壳、陈皮理气和胃;佩兰、蔻仁芳香化湿理气。
对牙龈肿痛,或口腔溃疡,口出臭秽之气者,多为脾胃积热。一般以清胃散加减治疗;如黄连6克、黄芩6克、生山栀9克、生石膏30克、知母9克、生地24克、藿香12克。
黄芩12克、桑白皮12克、鱼腥草30克、瓜蒌皮12克、贝母9克、知母9克、苇茎15克、茯苓9克、半夏9克、陈皮6克。上方以清热化痰为基本点,治疗肺热壅盛,舌质红、苔黄腻等。
黄连、黄芩、山栀清上、中焦之积热;石膏、知母、生地清胃热、滋胃阴;藿香芳香化湿醒脾。
以上是关于中医治疗口臭的方法介绍,小编提醒,口臭不是什么尴尬的事,但是要及时治疗,如果采用中医治疗,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在中医的指导下配药,千万不要盲目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