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绞股蓝功效是什么
加强血液循环,从而保持和恢复皮肤的健美。并具有乌发。最好的绞股蓝就是平利 九叶蓝,最值得推荐你好,口感都是最佳的,绞股蓝可以防治各种心脑血管疾病,促进新陈代谢有规律地进行。泡水喝效果、美容皮肤的效果,甚至起到延缓衰老的功效。除此之外,改善睡眠的,绞股蓝主要功效是降三高1.降血脂、降血糖、平衡血压、减肥胖、改善睡眠,消除胸闷;2.维护心脑血管系统健康,防止动静脉的血栓形成;3.纯天然草本精华,具有安神养性,抗疲劳,提高免疫力功能;4.清除人体日常生活中摄入的激素类,化学类药物所积淀的毒素,调节人体内分泌。5.消除亚健康。
2,绞股蓝有什药用价值
效。绞股蓝主要有效成份是绞股蓝皂甙、绞股蓝糖甙(多糖)、水溶性氨基酸、黄酮类、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等。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绞股蓝的全草。性味:味苦;微甘;性凉。归经:归肺;脾;肾经。功效:益气健脾,化痰止咳,清热解毒。功效分类:补虚药;化痰药;清热药。主治:体虚乏力;虚劳失精;
白细胞减少症;高脂血症;
病毒性肝炎;
慢性胃肠炎;
慢性气管炎。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研末,3-6g;或泡茶饮。外用:适量,捣烂涂擦。采收与储藏:每年夏、秋两季可采收3-4次,洗净、晒干。禁忌:少数患者服药后,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或便秘)、头晕、眼花、耳鸣等症状,如出现以上症状,可以停用,静养好点呢,降三高,帮助睡眠,我爷爷血压高而且经常失眠,喝了绞股蓝一年多,身体明显比原来好多了,原产地中心平利农兴四方的绞股蓝才正宗绞股蓝药用价值及其栽培管理 日期:2003-08-05 来源:《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杂志 作者: -------------------------------------------------------------------------------- 一、绞股蓝生物学特性 绞股蓝系葫芦科绞股蓝属植物,多年生草质藤本,雌雄异株,耐阴喜湿,忌阳光直射,喜酸性土壤(ph5--5.6),对海拔高度要求不严。其物候期为:春分发芽,清明展叶,夏至旺长至秋末,霜降前落叶枯萎。绞股蓝叶片为鸟足状复叶互生,小叶7枚,俗称“七叶胆”。 二、绞股蓝的药用价值 经科学分析,绞股蓝除含有糖类、固醇、色素外,还含有70多种皂甙和氨基酸,其中许多皂甙与人参中的皂甙属同一物质。有“南方人参”、“第二人参”之称。绞股蓝含有人参皂甙之多,在人参“家族”以外的科属植物中是罕见的。但其性寒,较之人参不“上火”。 绞股蓝是抗癌物种中效果最佳者,配入“紫杉醇”等中草药防治效果尤佳。经国内外广泛试验,对肝癌、胃癌、肺癌、食道癌、子宫癌、乳腺癌、胆囊癌等20多种癌症、癌细胞抑制有效率高达80%。 绞股蓝能消炎解毒,止咳祛痰,有治疗常见疑难杂症的奇特功能。经临床验证,对精神衰弱、偏头痛、顽固性失眠症、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风湿、关节炎、痔疮、肥胖症、肝炎、高血脂、动脉硬化、肝硬化、糖尿病、支气管炎及
支气管哮喘等病症疗效奇特。对支气管炎的有效率达79%。 绞股蓝有显著的通经活络,增进微循环的功能,故而利尿、强身作用明显,能延长细胞寿命,增长智力因子,美润皮肤,保其青春,推迟衰老。 绞股蓝具有促白发变黑,促脱发再生,促食欲,促睡眠,促疲劳恢复的特有作用。 绞股蓝还有抑制过氧化脂质和甾族化合物激素副作用的功能,对平衡机体营养,防治肥胖症有直接作用。 三、绞股蓝的加工利用 1、采绞股蓝新鲜枝叶,洗净晒干后研末冲服。 2、加工成绞股蓝茶,配入全息保健因子,制成保健茶或保健酒。 3、榨取绞股蓝原汁,制成可乐。 4、提取绞股蓝皂甙,制成药片、针剂等药品。 四、绞股蓝栽培管理 春季当绞股蓝幼苗长至10--15厘米时即可移栽,株行距30x50厘米,由于其幼苗生长缓慢(一般为50天左右),易受自然影响,在移栽后10--15天幼苗返青时结合中耕除草进行浇水施肥,注意如未返青不要急于追肥。施肥浓度以稀为宜(尿素0.3--0.4%,人粪尿3--5%)。绞股蓝喜阴耐湿,所以在夏季注意抗旱,架阴棚,防止烈日爆晒。当藤蔓达1米以上时即可根据需要进行采收,一般一年可采收6--8次,收割后及时松土浇水,不要急于追肥,待其恢复生长,开始萌芽时适当追施一次复合肥即可。 绞股蓝一般无病虫害,如发现病虫害时忌用残留性农药。只能喷施微生物防虫剂,如“5409酶解剂”其效果极佳。如果发现叶枯病为害,除施用 “5409酶解剂”之外,也可以1400--2000倍甲基托布津喷施,3--4天一次,连续2--3次即可治愈。 五、特别注意 绞股蓝种类很多(或与“绞股蓝”三字同音,而不同科者也有数种),但其药用价值却大相径庭,甚至有些因有毒性而根本就不能饮用。当前市场上出现一些不同毒副作用(如导致头昏、头痛等)的“绞股蓝”产品,应特别加以识别。 (444116 湖北省当阳实用技术研究所种养研究室 郭贵干 电话:0717--3350681) 摘自于2003年第7期《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