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请问中草药中的附子这一位药是治什么病呢2,中医药品中出现含附子制请问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3,中药里有一味药代 叫 附子4,中药附子的药用原理是什么
1,请问中草药中的附子这一位药是治什么病呢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该方为桃红四物汤加味方剂,一般可用于妇人调经,如寒结、
气滞血瘀证候的痛经、经量少、或气血虚弱引起的停经。
2,中医药品中出现含附子制请问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
你好,附子临床应用的有生附子,有制附子,也就是熟附子,制附子毒性要比生附子要小,中药里附子后加制字的,就是用的熟附子的意思!祝你健康快乐!这个方子的用量较大生附子有毒,叫做“最难用而最有用的是附子”。但中医有一句话,制附子毒性大为减低,可以服的,不知医生是否心里有数,基本上就没有毒性了,再与生姜同煎。如果你有很重的内寒
3,中药里有一味药代 叫 附子
是制附子,制附子功能与主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一般用量在3~15g 。要单独先煎40分钟以上。制附子是不是白附子?它味辛,性温, 有显著的祛痰作用,抑制结核杆菌,抗炎等功效有,叫制附子。有微毒。黑顺片和白附片两种。现在毒性药品管理的很严。需要医生开处方才可以到各大药店里买。制附子。有生附子和制附子之分。还有白附子。制附子比较常用。生附子毒性较强。制附子
4,中药附子的药用原理是什么
中药附子的性味归经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中药附子的功效1.回阳救逆,用于亡阳证,症见冷汗自出,四肢逆冷,脉微欲绝。主要是肾和心的阳气绝。本品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下补肾阳以益火,挽救散失的元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单用,力量不够,常与干姜、甘草同用,以加强回阳救逆之功效,即四逆汤(干草、生姜降毒,杀附子毒,又增强回阳救逆效果,附子回阳较干姜迟缓,所以有的书讲,干姜偏走,附子偏守)。临床往往兼阳气脱,若阳衰气脱,大汗淋漓、气促喘急者,这时仅回阳,对元气虚脱没有针对性,所以与大补元气的人参配伍,以回阳固脱,即参附汤。2.补火助阳,补火,就是补命门之火,命门之火就是人体的元阳、肾阳。用于阳虚证。本品能温一身之阳,凡阳虚者如肾、脾、心诸脏及卫阳虚弱者均适用。若肾阳虚,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见阳痿宫冷,畏寒身冷,腰膝冷痛,
生长发育迟缓,早衰;肾不主水而水肿,
小便清长,夜尿频多,遗尿者,每与肉桂、熟地、山茱萸等同用,如桂附八味丸。肾主生殖,生殖、性功能降低等;肾不纳气,呼吸急促,出多进少,虚喘;肾不温煦脾阳,脾肾阳虚,腹泻,久泻不止,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见
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者,用之有助阳化气之功,常与健脾利水药白术、茯苓等同用,如真武汤。心阳不足,而见心悸气短、
胸痹心痛者,可与人参、桂枝等同用。卫阳虚自汗出者,可与黄芪、桂枝同用。但最有效有用的是改善不能温煦形体。还有脾阳虚,寒湿内盛的脘腹冷痛,大便溏泻,食欲不振,它脾肾双补,常与党参、白术、干姜同用,如附子理中汤。心阳虚,轻的自汗,心悸或胸痹疼痛,有寒象,也可用,和活血化瘀的或温心的肉桂、桂枝配伍,另外,卫阳不固,自汗不止,与黄芪一起用。3.散寒止痛,即能温中,又能温经。广泛的温里散寒。温中,用于胃寒,脾胃虚寒,也用于实证的寒邪过重,脘腹冷痛;温经,经脉受寒,出现的冷痛、头痛可用,还有类似于乌头的祛风湿的作用,对于风湿寒痹,尤其是兼阳虚的它祛风湿,散寒止痛,但祛风湿不如乌头。只要有寒无论虚实均可用。实证就是温里散寒止痛,虚症就是温补阳气。用于痹痛。本品辛散温通,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以寒湿偏盛、周身骨节疼痛较甚者为适宜,可与桂枝、白术等同用,如甘草附子汤。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的侧根(子根)。乌头为多年生草本,生于山地草坡或灌木丛中,分布于辽宁南部、河南、陕西、甘肃、山东、江苏,主要栽培于四川。6 月下旬至8 月上旬挖出全株,抖去泥沙,摘取子根(附子),去掉须根,即是“泥附子”,需立即加工。根据制备方法不同,有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之分。1. 盐附子侧根呈圆锤形,长4至7厘米,直径3至5厘米。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宽大,中央有凹陷的根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根或支根痕。质重而坚硬。横切面灰褐色,有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及多角形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气微,味咸而麻,刺舌。以个大,质坚实、灰黑色、表面光滑者为佳。2. 黑顺片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至5厘米,宽0.9至3厘米,厚0.2至0.5厘米。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光泽,半透明,有纵向导管束。质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以片大、均匀、棕黄色,有光泽者为佳。3. 白附片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0.3厘米。以片匀、内白色,半透明者为佳。附子补充信息1. 根据炮制方法不同分为附片(黑顺片、白附片直接入药)、淡附片、炮附片,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潮。2. 因炮制或煎法不当,或用量过大,容易引起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