蚱蝉
别名:碉、鸣蜩《诗经》,蝒、马蜩《尔雅》,蟧《方言》,鸣蝉《新修本草》,秋蝉《圣惠方》,蜘蟟《七修类编》,知了《说文通训定声》,蟟蟟《中药志》。
性味:味咸、甘,性寒。
归经:入肝、肺经。
入药部位:全体。
形态特征:本品呈长圆形,长4-4.5cm,宽1.8-2cm。表面大部分黑色,腹面各部边缘呈淡黄褐色,有光泽。头部宽扁,复眼1对,椭圆状球形,黄褐色,半透明。胸背部具膜质翅,透明,翅脉淡黄褐色,多已破碎。胸腹部上端具足3对,多断落。雄虫下端有1对心形鸣器,雌虫无鸣器,腹部较小,有产卵器。尾端呈三角形钝尖,背部和腹部具环节。体轻,质脆。气微腥,味淡。
蚱蝉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个;或入丸、散。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
蚱蝉的配伍
1、治小儿风热惊悸,蚱蝉半两(去翅、足,微炒),茯神半两,龙齿三分(细研),麦门冬半两(去心,焙),人参三分(去芦头),钩藤三(二)分,牛黄二钱(细研),蛇蜕皮五寸(烧灰),杏仁二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捣罗为散。每服以新汲水调下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蚱蝉散)2、治小儿天钓,眼目搐上,筋脉急,蚱蝉一分(微炒),干蝎七枚(生用),牛黄一分(细研),雄黄一分(细研)。上药细研为散。不计时候,以薄荷汤调下一字,量儿大小加减。(《圣惠方》蚱蝉散)3、治初生儿百日内发痫,蚱蝉(煅)、赤芍药各三分,黄芩二分。为末。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服。(《普济方》蚱蝉散)4、治诸风痫,胸中痰盛,干蚱蝉七枚(微炙),白藓皮一两,钩藤、细辛(去土)、川芎(锉,微炙)、天麻、牛黄(别研)各一分,蛇蜕五寸许(炙令黄)。上捣罗为末,同牛黄拌匀。每服一钱,水八分,入人参、薄荷各少许,煎五分,去滓,稍热服。(《普济方》蚱蝉汤)
蚱蝉的论述
1、《别录》:“蚱蝉生杨柳上,五月采,蒸干之,勿令蠹。”2、《蜀本草》:“《图经》云:此鸣蝉也,六月、七月收,蒸干之。陶云是哑蝉,不能鸣者,雌蝉也,二说既相矛盾。今据《玉篇》云:蚱者,蝉声也,如此则非哑蝉明矣。”